【乡村振兴】:在齐鲁大地的腹地,锦屏山南麓,坐落着一座跨越两千余年时光的古村落——三德范村。这里曾是章莱古道的咽喉要冲,青石板上镌刻着商贾往来的繁华印记;如今,这座国家级传统村落正以乡村振兴为笔,绘就出一幅古韵与新生交融的壮美画卷。从玄帝阁的飞檐斗拱到田园综合体的现代气息,从"抬芯子"的非遗传承到村民增收的笑颜,三德范村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古村新生:文化遗产活化与基础设施升级‌

三德范村的振兴始于对历史文脉的珍视。村内200余处古宅古院得到系统性修缮,20套传统民居焕发新生,3000余米青石板路蜿蜒串联起"一街十巷"的时空脉络。作为济南地区唯一的乡村瓮城,玄帝阁与太平门构成的防御体系经修复后,成为展示明清军事智慧的活态博物馆。更令人称道的是,村里创新性实施"古建筑+现代功能"改造策略,将传统四合院转化为民宿、非遗工坊和乡村儒学讲堂,既保留了"二郎担山式"阁楼的建筑神韵,又赋予其接待游客、传承文化的新使命。

产业振兴:从土地闲置到多元增收‌

面对曾因企业撤出导致的516亩土地闲置难题,三德范村成功引进总投资2.2亿元的郎山药谷田园综合体项目。如今,600余亩丹参种植基地绿浪翻滚,配套建设的民宿集群年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5万元。锦屏山归园田居民宿项目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新增就业岗位20余个,年集体增收35万元。2023年数据显示,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546元,村集体收入突破613万元,较五年前增长近三倍。

文化铸魂:非遗传承与乡风文明‌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德范芯子"的传承地,村里每年举办的元宵节大扮玩活动吸引游客逾40万人次,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事。120万元专项投入打造的"一堂五馆"乡村儒学体系,让山大教授颜炳罡的讲堂与非遗展馆相映成趣。崇德向善的乡风滋养下,村内连续三年实现"零上访",80岁以上老人生日送蛋糕、志愿者服务队等举措,让"德范"之名实至名归。

生态宜居:山水画卷与智慧治理‌

巴漏河生态治理工程使昔日的"卫生死角"重现鱼翔浅底,162盏太阳能路灯与智慧导览系统点亮古村夜色。文祖街道"三服务"理念下,党员干部为商户无偿拍摄宣传视频,"码上游"VR系统让游客未到先知。更难得的是,村里对60余株古树名木实施挂牌保护,将污水处理与古巷风貌改造相结合,使14.3平方公里的村域成为"离城市不远、离自然很近"的生态典范。

从战国兵寨到乡村振兴样板,三德范村用青石板上的足音奏响时代强音。当"抬芯子"的锣鼓再次响彻太平巷,当丹参的清香飘过禹王庙的飞檐,这座古村正以文化自信为墨、以产业创新为纸,书写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田园诗篇。在这里,历史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盛宴;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或许就是三德范给予齐鲁大地最珍贵的启示。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