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孟京生外交部第一代外交人员的子女,父母均为1950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
编者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有幸收到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后代、中国抗战老兵后代联谊会(澳大利亚)会长孟京生的来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后代联谊会(澳大利亚)成立于2015年,会员均为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抗战军人后代。他们的父辈曾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战部队,或在敌占区从事地下工作。自2015年以来,经澳大利亚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孟京生会长每年在悉尼和墨尔本代表中国二战老兵后代出席当地国家级庆典游行。
多年来,联谊会成员坚守初心,铭记抗战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通过组织各类活动,积极向当地华侨华人及主流社会介绍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让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被更多人知晓。
此次,孟京生会长代表海外抗战后代回国参加阅兵观礼,从9月1日至9月3日,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这段难忘经历与内心感慨。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海外华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他们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心系故土。作为外交官后代与抗战老兵后代,孟京生会长承载着先辈的精神与使命,以平实的语言传递出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以及对和平来之不易的深刻体悟。让我们跟随他的文字,一同感受那段震撼人心的时光。
9月1日
清晨近7:00醒来,30多米外,杨树上的喜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按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喜鹊当头叫,必有好事到”,我连忙起身寻找,虽没看见鸟,却寻到了喜鹊窝。
出门沿河边晨练,昨夜下过大雨,今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想到今天要去“九·三”阅兵庆典组委会报到,本就因好事雀跃的心情更添了几分舒畅。
其实这几天我一直在为报道做准备,两套西装送洗衣店熨烫,新买了长袖、短袖衬衫,新皮鞋擦得锃亮,所有裤子也都熨烫整齐。
细节上更是反复琢磨,从常备药品、纸笔到护嗓含片、名片、签字簿一一备好。单是在哥嫂帮忙下,往衣服上别各类徽章就花了两个多小时。别像章必须穿在身上操作,不然看着平整,一上身准会歪。
晨练时,我还拍了沿河的照片,回家吃过早饭后,仔细装好行李箱,再三检查无遗漏才锁门出发。
9:00打车直奔报到入住的西直门饭店。这里是海外华人南太平洋地区代表的集合报到点。此次国家“九·三”阅兵典礼共邀请了140多个国家的1700多位海外华人华侨,南太平洋地区的岛国也尽数在内。有些小国,即便地理知识再好,也未必叫得出名字,比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帕劳、法属所罗门群岛、西萨摩亚、瑙鲁等。从这些国家到中国最快也要一周多,若遇上热带风暴,十天半个月能到都算顺利。
其中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地区约有150人参与,悉尼的代表人数最多,有31人。这也不意外,悉尼华人数量本就占整个澳洲华人的近一半。
证件与入住
持本人护照办妥嘉宾证,领取日程安排及注意事项后,前往柜台办理入住。房号415A,为双人宽敞客房,房间条件尚可,酒店正常对外营业,住客数量不少。
午间用餐
11:30凭卡进入餐厅就餐,此时报到人员不多,偌大的餐厅内仅十几人用餐。当日午餐菜品质量上乘,厨师手艺精湛,饭菜十分可口。
午后行程
回房稍作休息,换上正装前往大厅,先后与国侨办工作人员、中旅服务人员合影留念,并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
返回房间后与朋友通话,得知著名老同志的子女后代下榻贵宾楼。因考虑到安保严格且距离较远,为避免给双方添麻烦,便放弃了拜访计划。
从国侨办人事处获悉,并非所有回国观礼的海外华人都能获得80周年纪念章,仅有抗战老战士后代可获发。自己认为可能符合条件,打算次日咨询具体规定。下午其余时间均在房间内处理文字工作、拨打电话。
傍晚见闻
17:30下楼前往餐厅时,偶遇一位102岁的老八路。老人乘坐轮椅,有两位大校军官陪同,现场还举行了献花仪式。我尝试拍摄视频记录,无奈不擅长拍摄,效果不尽如人意。
进入餐厅后,与几位旧识寒暄聊天。晚间菜品同样品质不俗。餐后众人各自散去。
晚间活动
外出散步半小时以作运动。当时天气闷热潮湿,返回酒店后,在大堂与人小坐闲聊片刻,随后回房继续处理文字工作,之后便早早休息。
明日安排
定于次日早晨6:30起床。
9月2日
早上6:30,酒店的叫早服务比我的闹钟还准时,硬是把我从“再睡5分钟”的执念里拽了出来。收拾妥当冲下楼吃早饭,满脑子都是一会儿要去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连手里的鸡蛋都嚼出了几分历史厚重感。
7:45准时奔大巴,才发现嘉宾证上的号就是乘车号,这波操作比电影院找座位还省心。
我特意穿了正装,胸前别着6枚纪念章,走在人群里像个移动的荣誉墙,毕竟仪式感这东西该拉满的时候绝不能含糊。
上车前还在酒店门厅的背景墙前拍了张个人照。镜头里的自己绷着嘴角,差点没忍住笑场,这表情不知道的还以为要去领奖呢!
大巴开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宛平城下。刚在入口处站定,我就忍不住跟旁边的人搭话,“您这是从哪儿来呀?”对方一开口,带着点温柔的口音,“我从日本来的,住中国职工之家。”我俩越聊越投缘,聊着聊着就盘起了父辈。我随口提了句“我爸以前是山东八路军”,没想到对方眼睛一亮,“这么巧,我父亲也在山东八路军待过。”
接下来的对话直接把我惊到了,“我父亲叫向明,您父亲认识吗?”我脑子里“嗡”的一声,这不就是我爸常提起的老熟人吗!后来才知道,向明伯伯50年代还当过山东省委书记,可惜后来因高饶事件受了牵连。
对方笑着递来名片,上面印着“巨东英”三个字。原来向明伯伯以前姓巨。这哪是偶遇呀,分明是父辈的缘分跨时空续摊!
我俩一路上勾着肩逛纪念馆,聊起父辈的往事,亲得跟老战友重逢似的。
没等逛完,记者朋友发来消息说要采访,让我早点去出口等,我只好加快脚步往出口赶。
路过自动售卖机时,一眼瞥见了纪念馆的纪念章,上面还能打印名字,这谁能顶得住?果断扫码付款,49块钱到手一枚专属纪念章。摸着上面印着的自己名字,心里美滋滋的。
唯一的小遗憾是光顾着开心,忘了跟巨东英老师多拍几张合影,下次再见面高低得补回来。
下午2:00,坐车直奔亚运村的国际会议中心听报告。嚯!全场来自140多个国家的1700多人,那是齐刷刷到齐。主会场在4楼,1000多人排着队坐电梯上去,那场面浩浩荡荡,跟行军似的。
我在中场找了个座儿坐下,前面不少空座都被占了,一问都说有人。等开会了,发现还有不少空座。这椅子都是现摆的,反正能随便坐。
我左边是个法国哥们儿;右边是个英国老兄,来自苏格兰。这次阅兵观礼,海外华人有1770多人,分别住在4个宾馆。欧非国家的住西苑宾馆,胸牌挂带是绿色的。美加来的住新世纪宾馆,挂带是红色的。这俩都是五星级酒店,就是有点年头了。我们住西直门宾馆,挂带是蓝色的,主要是澳新及南太平洋国家的人。
请注意看我们脖子上的胸牌挂带颜色不一样,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下榻酒店。
住中国职工之家的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还有中东国家的,他们的挂带是黄色的。西直门宾馆和中国职工之家是四星级,不过比较新。
听说法国来了40多人,德国、意大利也差不多50人,非洲国家的人相对少些。我旁边这英国华人说他来自苏格兰,就他一个。法国那哥们儿说他不在巴黎,在中部,还热情地让我有空去找他。我们互留了微信。最近一下子加了几十个微信,都快爆了,记不清谁是谁了。
大家坐好,会议开始,军科的一个大校教授讲抗日战争,先讲抗战精神。虽说应该是中国顶尖水平,但我觉得吧,讲得也就那样。他那风格像是给学员讲课,可台下听众可是全球140多个国家的来宾啊!我倒是听得挺认真,因为我前不久也在纪念会上讲过同样的题目。我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历史上中国没有国家概念、只认朝廷,人民也没国家概念,没国旗、国歌、国庆说起,讲到抗日战争唤起了民众的国家意识,是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我讲民族气节的时候还拿法国做对比。谷教授讲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敬个军礼就走了。
接着上来一位中国前驻卢旺达大使,在某个研究院当院长,讲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还跑到美国华人那边打听纽约前和统会会长马粤,他也是外交部子弟,可惜没找到。
得,这一天过得挺充实。
9月3日
2025年9月3日,北京隆重举行阅兵仪式,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这些海外归来的华侨华人,每人手中都有日程安排手册。手册上让大家头天晚上不要出门,早点休息。早上3:00酒店会负责叫早,3:15吃早饭,4:00集合上车出发。
我还是按老习惯磨蹭到12:00才勉强入睡,2:45就醒了。起床洗漱后,3:15下楼到餐厅就餐。餐厅里人很快就满了。4:00前大家都穿戴整齐。虽然没有要求穿正装,但大多数男士还是选择了西装、领带、皮鞋。侨办的工作人员反复提醒,从停车处到天安门广场来回要走5公里,建议穿便鞋。不过,穿运动鞋的人并不多。
吃完早餐,大家到大厅领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请柬和带相片的胸卡。
大巴车拆开了昨夜的封条,警察在酒店另开了一个门,安装了电子设备进行安全检查。规定只许带一部手机和一包纸巾,衣服上可以挂各种奖章、纪念章。我事先准备了一套不挂像章的西装,结果没用上,因为平时别像章太麻烦,我出席正式场合就一直带着别好像章的西装。
安检是三道关:第一道是出酒店,第二道入故宫北门,第三道从中山公园出来进入广场。
出酒店登车前安检
十几个警察在酒店的另一个通道进行安全检查,过程严格,但很顺利。
安检完成后,大家登车等待出发,一直等到5:20才启程。出发前,我把手机充电到100%。车子转到平安大道,到地安门右转,停在景山东街马路边。
大家鱼贯下车,往故宫筒子河走。从故宫北门进入后,一路走出午门,然后进中山公园旁门,再从中山公园正门走出来。
进入故宫后,就不按队伍走了,大家一路走一路照相,认识不认识的人也一起合影。大家都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执勤的警卫人员
与我合影男士来自阿塞拜疆,女士来自吉尔吉斯斯坦。问之,他们是来自该国的唯一代表。
与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合影
进了故宫,太和殿前留张影是必须的。
出了午门也得留张影
从午门出来右转往中山公园走
到中山公园正门的牌坊前再次留影。我们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常来中山公园,在牌坊前照相也有好多次了,记不清了,但这次不同,意义特别,照张像,记录下来这特殊的时刻。
故宫里沿路有几十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有北方交大的、中国石油大学的、北外的。我问有没有人大的,想看看小师弟师妹,结果没见到。
进入天安门广场一眼望去,对面人山人海,我们看台的左右也是人声鼎沸,人们各自寻找自己的座位。因为是临建观礼台,没人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儿,都东探西寻地找座位。
在观礼台上,座位颜色与所在区域颜色相关,我们是红区。按照志愿者的指引,我找到了自己的座位——红色区6排15号,很舒服的皮革软座。每人的座位上有一个印有80周年阅兵典礼标志的红色防水布包,内装两面小红旗——国旗和纪念大会的徽标旗、一瓶水、一袋同仁堂的电解质饮料、一件一次性雨衣、风油精、一小包纸巾、一块小方巾。小包内有背带,还可以挂在前面椅子背后的小挂钩上。
坐下后有种莫名的激动,有所期盼,有点焦急,这是等待中的心情。接着又有心中舒气的感觉,几经周折,终于坐在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上了,于是心中充满了期盼。
我们看台的西边是戴白色帽子的全国劳模看台,大都佩戴着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
我们的临时观礼台在公园入口西侧,因为在金水河南边,直接在马路边,离警戒线很近,距离阅兵队伍和车辆经过点只有20多米,所以能够清楚地听到步行方队军靴走路触地的“啪啪”声响。特别是坦克集群驶过后,发动机排放的油烟有点儿呛人。
之后就像很多人一样,我们在这段时间开始各种拍照。我们的观礼台在最前面,台下有通道和几米空地可以活动,我就去旁边的看台找来自日本的巨东英。我们两人在天安门西侧,以天安门为背景合影留念。这种机会很难得,大家都十分珍惜。
与日本来的朋友巨东英在天安门前合影,我们的父辈互相认识。海外华侨华人中,绝大多数是华人。
特勤人员的胸脯上写着“特勤”二字,都是二十多岁,小平头,深蓝西装,领带皮鞋,大高个,一看就是部队战士穿便装。每当天安门有大型活动时,都少不了维持次序的穿便装的军人。
上午8:00左右,来了约20辆大巴,分三列停在天安门前。我们跟前停的是1号车。下来的军官手举标牌,上面写着“中央军委办公厅”几个大字,表明来者的身份。
一会儿,下来几位老军人,身穿老式军服,军帽大檐帽上还有红边呢。从肩章上看,有三颗金星的上将,也有两颗星的中将。原来都是原解放军高级将领。
前几辆大巴下来的都是军队老同志。有些老同志有人陪同或搀扶,还有个别的人坐轮椅,还看见一位被人搀扶的老军人身穿一身国防绿,佩戴红领章、红帽徽,这是80年代以前的军装。
与路过我身边的一位老中将合影留念
与军队作曲家合影
后面的车下来什么人没看着。除了军界老同志外,还有著名老同志、老军队高级将领的后代。
在我们观礼台前入口,有一个志愿者小伙子。问他情况,答是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博士研究生、党员。能在天安门前做志愿者的大学生都是万里挑一最优秀的学生。他胸牌上的名字我记住了。我对小伙子说:“希望在十年后中国科学家的名榜上看到你的名字。为国效力,中国腾飞指着你们呢!好好学习!”
我们不少人走到警戒线旁看受阅部队调动编队,有空军、海军,还有穿迷彩作战服、戴红围巾的女民兵从我们面前调头。
9:00,阅兵大会开始了,李强总理主持。我们看不见天安门上的情况,距离远,只能看着天安门城楼有人影晃动。我们是通过人民大会堂临街东北角的大屏幕观看的。
非常遗憾,大会开始时我的手机就没电了。
当军乐奏起,当轰鸣的飞机掠空而过时,当涂有迷彩色的新型坦克并头迎面而来时,我感到深深的震憾,这是心灵上的震撼,为国家强大的国防力量而震撼。这时,我对天合掌,告慰在天国的父母。这是我事先和我哥商议好的。之后,心情转而自豪,为中华民族兴盛强大、不再受人欺负而骄傲。
一个接一个的方队依次行进,一辆又一辆的车辆缓缓驶来,令人目不暇接。我旁边的澳洲东北总会的会长姜先生是军事通。他给我们讲解各种军事装备,我听着很过瘾,脑子来不及想了,眼睛不够用了。直到所有军事装备都开过去了,我还余兴未尽地探头看看会不会再来个什么过瘾的大家伙。
阅兵式结束后不久,10:40,主持大会的李强总理宣布庆祝活动结束。这时气温已渐高,看台上不少人有点儿顶不住了,赶紧按顺序退场。天安门城楼上还有二十多个国家的总统总理也挨晒呢!
大家一起退场,虽然是按次序走,但并不容易。大约四五千人同一时间从中山公园前门进,奔故宫后门停车场而去。说是P10停车场,实际就是景山东街整街征用。这条街一面是皇家园林景山公园,另一面都是平房小院子。以前有一二十家军队55年中将、上将住在这附近,现在怎么样,变迁不清楚。
人流行走缓慢,有不少人还去上厕所方便方便。厕所也是人满为患,需要等。男厕也排大队。
我依顺序走下观礼台,前方挪不动,我就往天安门前走,往那边看看。没走二十米,有一女一男看我穿正装、戴了不少像章,要采访我,说是上海东方卫视的。我说可以。他们问了几个问题。我干这事不难,一是不怯场,二是有准备、知道答什么。首先感谢受国家之邀,代表海外华人出席盛典阅兵,个人感到无比光荣;其次,我们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历史见证人,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世界和平的压舱石;三是要弘扬抗战精神;四是就传承说几句。
东方卫视当天傍晚就播放了,只有两句,一是要继承,首先要记住这段历史,第二句就是压舱石那句,一共8秒钟时间。大学同学在群里说看到我在天安门前接受采访了,我才知道。
第二家是内蒙古传媒,问题和词汇换个角度说说。
我往回走,遇到第三家,这回比较正规。主持人拿话筒,拍摄人员扛机器。机器和话筒上写的是“中央电视台”。 主持人问我对此次阅兵有什么直接感受。我就说先是激动,然后是震撼,接着说父亲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抗日战争从头打到尾。我母亲也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党员。我拜天告诉父母今天的盛况,还是“见证历史” “世界和平的压舱石” “发扬光大抗战精神” “祖国繁荣昌盛”等等,又加了一段“全球华人希望海峡两岸尽快统一的共同心愿,支持中央政府加快台湾统一的步伐”等等。记者说我讲得不错,可以播,但最后这句话没有播。
大会现场不能采访,只有散会后才能找人说几句。第一个人说完了,观礼台上的人也走得差不多了,得赶紧找人说几句,不然来了一趟,没有完成上级给的任务是要挨批的。我正好在这个空档出现在天安门前,于是就有了连续三家采访的场面。
电视台采访当然愿意以天安门为背景烘托气氛啦,不然那么多出色的精英人物在场,哪轮到采访我呀!我又不是什么名人、重要人物,一句话——赶巧了!可外界一看,“孟京生你牛啊!天安门前,国家盛典,中央电视台采访你。” 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采访前前后后大概十几分钟,于是去追赶大部队,大家还在中山公园里堵着呢!老远看见统战部的牌子举着,跟着走就是了,谁也快不了。
补充一句,我们回国观礼的事情归国侨办管,以前的国务院侨办因机构改革,并入到统战部下面了,所以我们乘坐的大巴都是以统战部的名义。
启程返回已过13:30。回酒店路上,大家兴奋不已,兴高采烈地谈论着阅兵典礼的细节和自己的感受,一时忘记了疲劳。下午还有活动,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参观。晚上是到人民大会堂观看文艺演出。
特别累的一天,也是心情激奋的一天。
图文转自:外交官说事儿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