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滇东北乌蒙山腹地,巧家县炉房乡正以铿锵步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这片133.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3万各族群众依托"以工代赈"创新机制、特色产业升级和文明乡风培育,实现了从"脱贫摘帽"到"和美乡村"的跨越式发展。如今,草莓产业的蓬勃生机、基础设施的全面提质、生态文化的和谐共生,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图景。

产业振兴:草莓经济激活增收"新引擎"‌

炉房乡将草莓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通过总投资1029万元的‌草莓种植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2025年4月开工,预计9月投产),建成400立方米冷库2座、1200平方米分拣集散中心、2000亩钢架大棚及15000米灌溉管网,为4000亩草莓种植提供全产业链支撑。

‌经济效益显著‌:2025年夏草莓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预计总产值突破1.4亿元,亩均产值超3.5万元,成为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的标杆。

‌就业带动强劲‌:项目吸纳217名本地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257.31万元,其中脱贫户等重点群体占比53.03%,衍生冷库管理、分拣包装等30余个固定岗位,实现"建设+产业"双增收。

基建升级:以工代赈铺就"幸福路"‌

巧家县2025年统筹6.72亿元实施38个"以工代赈"项目,炉房乡作为重点区域,成果斐然:

‌道路网络优化‌:完成产业道路硬化15公里,连通草莓基地与分拣中心,运输效率提升40%。

‌水利设施完善‌: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处,解决5个行政村季节性缺水问题;15000米灌溉主管覆盖2000亩耕地,抗旱保收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服务提质‌:全乡6个村(社区)实现卫生室标准化改造,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夯实。

生态与文化:青山绿水间的文明新风‌

‌生态保护‌:人大代表常态化巡河,清理瓦窑河道白色垃圾,推动"水清岸绿"治理;推广保土植被种植,农业面源污染减少30%。2025年全乡空气质量优良率99.4%,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获评县级"生态示范乡"。

‌文化振兴‌:创新移风易俗"炉房模式",修订村规民约推行"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取消纸质祭祀品和鼓乐队,户均节约开支1.2万元。"支客师"转型文明劝导员,成功引导7户家庭简办白事,形成"办一件、带一片"的示范效应。

振兴路上的炉房答卷‌

从草莓大棚里的欢声笑语,到青山碧水间的文明乡风,炉房乡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在乌蒙山区绘就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未来,这座"草莓红、生态绿、乡风淳"的活力之乡,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