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成都西南的茶竹松林间,藏着一部用泥土与诗歌写就的乡村振兴传奇——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这座曾以"市级贫困村"标注历史坐标的川西村落,如今以"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候选者的姿态,演绎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当代田园牧歌。让我们循着陶艺的指纹与竹海的涛声,解码这场始于2009年的美丽蝶变。

空间重构:从无序到美学的生长

遵循"一核四区一中心一环线"规划,23.2公里旅游路网如丝带串联起187亩文创园区与300亩生态保育区。瓦窑山陶艺工群落与谌塝塝微村落形成新旧交融的景观带,30处林盘院落改造保留川西民居肌理,8座生态停车场与6座旅游厕所构成隐形服务网络。这种"可进入式景观"设计,使游客能触摸到陶窑的余温与竹叶的露珠。

产业涅槃:从单一到多元的跃迁

以明月窑为文化原点,孵化出岚染工坊、刘氏陶坊等40余个文创项目,形成陶艺、篆刻、草木染三大非遗产业链。2023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文旅收入突破1亿元,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772元(2009年)跃升至3.2万元(2024年)。更创新"老村民+新村民"共治模式,200余名原住民通过400余期技能培训成为非遗传承人。

生态筑基:从生存到诗意的进化

实施"三大革命"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率99.3%,污水达标排放率90%,95%以上农户实现天然气入户。300亩茶竹松林构建生态屏障,23公里慢行步道采用透水材料铺设,6座旅游厕所均达AAA级标准。这种"七改七化"工程(改水、改厨、改厕等),让每口古井都倒映着星空。

文化新生:从沉寂到沸腾的觉醒

"明月书馆"陈列着村民创作的陶器与诗歌,"明月画室"定期举办乡村艺术展。诗社、古琴社等6支文化队伍年均举办200余场活动,村民自编的《采茶谣》登上央视舞台。这种"泥土里的文艺复兴",让4086位村民既是生产者,也是文化代言人。

当最后一道夕阳掠过明月窑的穹顶,我们看见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它不仅是柏油路取代泥泞小道,更是让每个村民都能对着麦田写诗;不仅是文旅收入增长的数字,更是陶土里揉进的自尊与竹叶间舒展的希望。这座用十五年书写的中国乡村样本,正以"陶火不熄,竹风长吟"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东方田园的当代叙事。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