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云南省腾冲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产业基础,通过党建引领、生态优先、产业融合等路径,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以下为部分代表性村落的成果展示:

芒棒镇张家村

侨乡文化与生态产业共融

张家村以“五大振兴”为纲,通过教育、文化、产业、生态、组织协同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 

人才振兴:华侨捐资支持教育,村内现有在校大学生22人,在外工作人员46人,形成崇文尚教的传统。 

产业振兴:种植生态茶园50亩、白花油茶1000亩、橘子100亩,2018年人均收入达9300元,并计划发展乡村旅游。 

生态振兴:践行“绿水青山”理念,房前屋后种植乡土果树,打造陶渊明诗意的田园风光。 

荷花镇民团村

傣族风情与农旅融合

民团村以傣族文化为核心,推动“生态农业+民俗旅游”模式。 

产业融合: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鲟鱼养殖和稻田鱼共生模式,年收入超400万元,带动3000余人就业。 

田园经济:种植草莓、沃柑等1170亩,打造采摘体验项目,2023年创收300余万元。 

文旅提质:建成国家3A级景区坝派巨泉,新增傣族文化墙、竹编艺术等网红打卡点,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腾越街道朝阳村

传统饵丝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朝阳村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激活传统饵丝产业。 

产业升级:投资400万元建成饵丝文创馆,集生产、研学、体验于一体,年产值达9600万元,带动800余人就业。 

品牌创新:注册“水美傣乡”商标,推出豆腐礼盒等衍生产品,2024年春节销售额超12万元。 

北海镇杜家湾自然村

绿美乡村的生态实践

杜家湾以“绿美乡村”为目标,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 

生态修复:保护400年古柳树6棵,新增绿化景观200余株,打造“山在村中、村在林中”的生态画卷。 

农旅融合:依托水库资源发展水上乐园和采摘基地,草果种植面积达438.5亩,形成“花火蜜事”等特色产业。 

荷花镇尖山村

整村搬迁后的强村富民之路

尖山村通过整村搬迁实现从“搬得出”到“过得好”的蜕变。 

产业矩阵:发展草果、核桃等575亩经济林果,成立生猪养殖合作社,存栏生猪6821头,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4.17万元。 

治理创新:划分网格和联防组,评选“最美家庭”,矛盾化解率显著提升,获评“云南省卫生村”等荣誉。 

清水镇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

佤乡文化的旅游振兴

司莫拉佤族村以民族文化激活乡村旅游。 

文化传承:修复传统佤族建筑,打造民俗陈列馆和佤族歌舞体验,吸引游客年均20万人次。 

业态创新:成立旅游合作社,发展民宿、咖啡屋等20余项业态,村民罗爱艳一家年收入达14万元。 

腾越街道洞坪村

生态漂流与集体经济双赢

洞坪村依托自然水系发展特色旅游。 

项目开发:利用热海河开发漂流项目,村民入股分红,运营首年收益20万元,带动46户增收。 

招商引资:流转土地30亩,引入民宿和庭院经济,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2023年村集体增收14万元。 

芒棒镇老桥头社区

特色养殖与冬季农业的致富经

老桥头社区以养殖和种植业为核心,实现产业多元化。 

黄山羊养殖:24户养殖户存栏1400余只,户均年收入超3万元。 

生态小耳朵猪:年出栏224头,肉质鲜美供不应求,农户年收入达2.5万元。 

腾冲市通过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实践,不仅提升了乡村经济活力,更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方面树立了标杆。未来,这些示范村将继续深化产业融合,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