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黄土高原与太行山脉的交响中,山西乡村振兴的浪潮正激荡出崭新的篇章。从雁门关下的代县到吕梁山腹地的汾西,从晋城皇城村的文旅融合到平定尚怡村的生态蝶变,三晋大地的示范村以党建为舵、以产业为帆、以文化为魂,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的振兴图景。这里,既是古老农耕文明的传承地,更是现代乡村治理的创新场。  

党建引领:强基铸魂,激活治理“红色动能”

平定县尚怡村

乡村振兴,核心在党。平定县尚怡村在整体搬迁中,以党建联建机制整合资源,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四规合一”模式,推动新村建设与产业融合,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5万元,成为“和美乡村”的典范。

晋城皇城村

晋城皇城村通过“五村一体化”发展协议,依托清代皇城相府,串联周边四村形成旅游联盟,打造“旅游+康养+酒业”全产业链,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3亿元,带动周边40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兴起,带动各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万元,探索出“先富带共富”的跨村联建模式。

汾西县段村

汾西县段村通过“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作战图”,精准帮扶脱贫户,202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2万元,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产业振兴:从“传统农耕”到“多元共舞”

代县橙草沟村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代县橙草沟村以智能玻璃大棚为引擎,种植高附加值果蔬,发展采摘观光,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昔日贫困村蜕变为“产业强村”。

吕梁汾西段村

吕梁汾西段村通过“养羊+光伏+种植”多元产业,脱贫户蔡文明年收入超5万元,全村集体产业收入稳步迈向25万元目标,生动诠释了“小产业撬动大振兴”。 

生态筑基:从“疮痍之地”到“山水画廊”

平定尚怡村

生态振兴为乡村注入绿色生命力。平定尚怡村投入中川河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湿地公园、亲水乐园,将矿区旧址转化为“古州风尚,怡人江南”的4A级景区样板。

太原迎泽区董家庄村

太原迎泽区董家庄村将采石荒沟改造为生态田园,晋城阳城县横河镇打造“动感骑栖小镇”,以骑行康养激活山水资源,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皇城村则通过蜂蜜酒产业带动1500户蜂农致富,年产值达10亿元,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文化铸魂:乡愁记忆点亮精神家园

代县鹿蹄涧村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代县鹿蹄涧村深挖杨家将忠武文化,打造“十个一”文旅体系,开发战道民宿、数字体验项目,让尚武精神与现代旅游碰撞出新火花。

晋城沁水县

晋城沁水县创新“赵树理调解法”,以文学智慧化解乡村矛盾,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文化治理成为乡风文明的“润滑剂”。皇城村更将教育、医疗、养老纳入福利体系,村民年均享8000元补贴,从“物质富裕”迈向“精神富足”,20余项民生福利绘就“幸福皇城”新图景。

组织创新:从“单打独斗”到“全域共进”

组织振兴凝聚发展合力。高平市5个示范村入选省级创建名单,通过“导师智库”“百姓议事堂”等机制,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推动村级事务透明化。晋城皇城村以“资金+资源”模式联动五村,整合郭峪古城、海会书院等资源,打造“樊溪河畔共同富裕先行区”,带动区域年增收超千万元。阳泉平定县甘井村联合农技专家推广富硒农业,盂县梁家寨乡党员志愿服务队推动移风易俗,组织振兴成为乡村善治的“稳定器”。  

未来展望:从“三晋样板”到“全国标杆”

山西的乡村振兴实践,是“千万工程”的深化与创新。2024年,全省统筹25亿元资金推进乡村建设,培育100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光伏收益连续三年全国第一,科技贡献率达63%,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未来,山西将聚焦“特”“优”农业、数字乡村、低碳产业等新赛道,推动更多“皇城路径”“尚怡模式”破土而出。

正如代县橙草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继平所言:“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这片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山西正以“千村千面”的探索,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这里,有黄土高原的坚韧,有太行山水的灵秀,更有三晋儿女共创共富的壮志——乡村振兴的山西答卷,正在成为全国瞩目的标杆。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见证乡村振兴丰硕成果,展现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的伟大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 稿:清   沨

编 辑:刘紫丹

责 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