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祖国北疆的苍茫林海间,孕育着一个与自然共生、与山林同息的神秘民族——鄂伦春。他们被誉为"兴安岭的猎神",在漫长的狩猎岁月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散落在大兴安岭深处的珍珠,串起了鄂伦春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血脉。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鄂伦春族的非遗世界,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山林天籁:鄂伦春族赞达仁

"那依耶,希那耶......"悠扬的旋律在白桦林间回荡,这是鄂伦春族灵魂的歌唱——赞达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赞达仁是鄂伦春族主要的民歌艺术形式,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赞达仁,意为"山歌",是古老的游猎民族在山林间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它的曲调高亢刚健、悠扬跌宕,多以五声音阶的羽、宫、徵调式为主,演唱中常夹杂着"那依耶""希那耶"等衬词,听起来悠扬婉转,动人心弦。鄂伦春人狩猎时唱赞达仁与山林对话,团聚时唱赞达仁表达喜悦,思念时唱赞达仁抒发情怀。它不仅是歌唱艺术,更是鄂伦春人生活的写照、情感的流淌。

森林巧艺:桦树皮制作技艺

在鄂伦春人的手中,白桦树皮获得了新生。桦树皮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北方游猎民族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

桦树皮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代北方民族肃慎、鲜卑、女真、室韦等就已用桦树皮制作器具。鄂伦春人继承并发展了这项技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用桦树皮制作了各种生产生活器具,从简单的碗、盒到复杂的船、屋,无不精美实用。这些制品不仅丰富了狩猎文化的内涵,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工艺,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

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于2024年11月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工坊,现有非遗传承人6人。他们通过开展公益性体验活动,非遗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项古老的技艺,2024年宣传普及已达5000余人次。

兽皮匠心: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兽皮文化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独特文化,而鄂伦春人将这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致。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狩猎时代,鄂伦春人"食兽肉、衣兽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兽皮文化。狍皮被、狍皮大衣、狍皮手套、狍角帽、套裤、靴子等生活用品,不仅实用保暖,更展现了鄂伦春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制作这些皮具的工具虽然简单——主要是熟皮子使用的木扎刀,"乌""毛丹""贺得勒"等,但成品却精美绝伦,充满了山林民族的审美情趣。

满古梅是这项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受家庭熏陶,跟随母亲学习缝制兽皮制品,十几岁便掌握熟皮和简单的缝制技巧。她深耕狍皮制作领域近60年,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选用牛皮、羊皮及欧缔兰等材料突破原材料限制,为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她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包括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学设计的大学生,以及香港和美国的手工爱好者。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民族节庆:鄂伦春族篝火节

每当夜幕降临,熊熊篝火燃起,鄂伦春人便开始了一场与火神的对话。鄂伦春族篝火节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鄂伦春人对火的敬畏与崇拜。

鄂伦春人视火如神,因为在北方寒冷地带和狩猎生产中,火不仅是熟食、取暖的保障,也是抵御野兽的武器。每到喜庆佳节,鄂伦春人都要燃起篝火,进行祭拜火神活动——用手向上、向下弹酒表示敬天、敬地、敬火神,再往火中扔两块肉等,然后围着熊熊烈焰唱歌跳舞,进行传统体育比赛。

根据这一传统习俗,鄂伦春自治旗委、旗政府于1991年确定每年公历的6月18日为篝火节。每到这一天,各族同胞、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来自各乡镇、村屯的鄂伦春人会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欣然前往篝火节场地,参与各项民俗活动,共同庆祝这一充满民族特色的节日。

鄂伦春斜仁柱搭建技艺

鄂伦春斜仁柱搭建技艺是鄂伦春民族游猎时期的住房建筑智慧。"斜仁柱"意为"房子",也称"撮罗子",是森林狩猎民族便于拆搭、迁移的圆锥形原始住所。它的建造利用天然木材和桦树皮等材料,体现了鄂伦春人适应环境、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

鄂伦春族剪纸

鄂伦春族剪纸以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动物形象及劳动工具为内容,触景生情,在剪纸人心中形成图案,直接剪裁而成。它不仅是装饰艺术,更是鄂伦春人表现内心世界和精神寄托的方式。

鄂伦春族舞蹈(黑熊搏斗舞)

鄂伦春族舞蹈(黑熊搏斗舞) 是仿照黑熊搏斗动作的舞蹈,源于对熊图腾的崇拜。三人一组,模仿黑熊搏斗的姿态,动作勇健有力,气氛严肃紧张,展现了鄂伦春人对自然生物的细致观察和艺术表现。

鄂伦春狍角帽制作技艺

鄂伦春狍角制作的帽子称为"灭塔哈",使用狍子头皮制作,双耳耸立,宛如人生角,栩栩如生。它不仅是保暖的服饰,更是鄂伦春狩猎文化的象征。

鄂伦春猎刀锻制技艺

鄂伦春猎刀锻制技艺是原始古老的文化遗产,是北方游猎民族聪明智慧的杰作。鄂伦春猎刀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生活用具,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原始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非遗传承:困境与希望

鄂伦春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狩猎时代的结束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正在迅速消失。鄂伦春语濒临消亡,使得依靠语言传承的民间文学、说唱艺术等面临严重危机。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如赞达仁传承人额尔登挂已于2020年去世,而萨满祭祀和萨满舞传承人关扣尼也已年逾80高龄。原材料不足也制约着狍皮制作、桦树皮制作等技艺的传承。

尽管如此,希望仍在。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鄂伦春自治旗建立了鄂伦春非遗馆——全国唯一一个以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陈列内容的专业展馆,通过静态展、动态展和活态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非遗魅力。

同时,四个非遗展厅——托扎敏乡非遗展厅、古里乡非遗展厅、乌鲁布铁镇非遗展厅、乌力楞非遗展厅分散在各乡镇,让非遗更贴近民众。2023年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并纳入全国20条2022年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这些举措都为鄂伦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蕴含着狩猎文明的智慧结晶,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当我们聆听赞达仁的高亢旋律,抚摸狍皮制品的柔软温暖,赞叹桦树皮工艺的精巧实用,参与篝火节的欢庆热烈,我们不仅是在欣赏一种文化,更是在守护一种文明模式,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让我们携手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鄂伦春族的文明火炬永不熄灭,让兴安岭的文化之歌永远回荡在群山之间!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