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呼伦贝尔的苍茫林海与辽阔草原之间,鄂温克族以"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为名,用驯鹿的蹄印、桦皮的纹理和口述的史诗,编织出一部活态的非遗长卷。让我们跟随"驯鹿踏雪声,桦皮映月痕"的古老韵律,走进这个森林民族的文明密码。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
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的民间故事,是鄂温克人用语言雕刻的"森林百科全书"。这些口述史诗以"朴素如桦树皮,绚烂如驯鹿角"的叙事风格,讲述着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故事中"萨满与白桦林"的传说,至今仍在敖鲁古雅篝火旁代代传唱。
鄂温克驯鹿习俗
2008年列入非遗名录的驯鹿文化,演绎着"森林之舟"的生存智慧。驯鹿鄂温克人独创的"四季轮牧"体系,使驯鹿成为"会走路的药材库"——鹿茸、鹿角、鹿血均被纳入传统医药体系。当代驯鹿人仍保持着"以苔为钟表,以星为罗盘"的古老计时方式。
桦树皮制作技艺
这项"会呼吸的手艺"将大兴安岭的白桦化为轻舟、撮罗子与鹿鞍。匠人遵循"春采桦皮,夏晾秋雕,冬油养护"的时令法则,用鹿骨刀雕刻出"驯鹿逐日""萨满舞鼓"等立体纹样。2014年,鄂温克桦树皮船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萨满舞
作为"人与神之间的翻译者",萨满舞以"铜铃为语,神鼓为诗"。舞者身着缀满365枚贝壳的"神衣",象征日月轮回。2023年新发现的《尼山萨满》手抄本显示,该舞蹈包含"引魂""渡河""斗魔"等九大程式,是研究北方原始宗教的活化石。
鄂温克族瑟宾节
鄂温克语中意为“欢乐祥和”的瑟宾节,是鄂温克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每年阴历五月下旬,族人聚集嫩江草滩,举行祭祀山神、民族歌舞、竞技游戏和篝火晚会等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熊图腾崇拜,后融入萨满信仰与农耕文明元素,现由黑龙江省讷河市文化馆保护传承。
鄂温克抢枢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的抢枢运动,源于勒勒车车轴木销的争夺故事。比赛双方需在藏枢区、车轮区等区域完成寻枢、击轮等环节,融合耐力与技巧,体现鄂温克人的协作精神。国家级传承人哈森其其格(女)致力于这一竞技文化的活态传承。
鄂温克族民歌(叙事民歌)
以“扎恩达拉嘎”(山歌)和“尼玛罕”(叙事民歌)为代表,鄂温克民歌通过即兴编词与固定旋律记录民族历史。自治区级传承人热妮娅(古香莲)的演唱保留了长调的自由节奏与森林生活叙事,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当现代文明的车轮碾过兴安岭,鄂温克人依然守护着"驯鹿识归途,桦皮记岁月"的生存美学。这些非遗不仅是民族记忆的容器,更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古老智慧。让我们以"文化巡礼"为舟,载着"森林民族"的文明火种,驶向可持续的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