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步九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承德市郭小川研究会会长,承德市燕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个人诗集《九江四味集》《乡间俚语》《开采之歌》《九江诗画》《朝采夕酿五百首》,合集《中国·承德木兰围场风光》《托起明天的太阳》诗画集两部,合编《把酒话板城》等书,连续三届荣获承德市委、市政府文学艺术繁荣奖,曾为《和杨尚昆一家相处的日子》《甜美的岁月》《泪墨凝爱敬丰碑》等二十多部书籍作序。2019年被评选为河北省离退休干部“五星级”共产党员。同年被承德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承德有“报告文学第一人”美誉之称的中国作协会员孙建军在接连出版两部传记文学的基础上,又为家乡献上一份珍贵的厚礼,40多万字内含110張珍贵照片的传记专著《滦河之子》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可喜可赞,可读可议,可传可存,可功可德,我在爱不释手的同时恨不得让亲朋好友都先睹为快,举笔行文之前,我首先申明此篇为“书介”,不能归类为“书评”。这绝非偷懒和投机,因为我要以“简,精,准,快”为基调,只对书,人,和作者谈一些直观的感悟和久往的印象,不对作品的内容,结构,布局,构思,情节,细节,故事,语言再详尽的展开和剖析,进行画龙点睛般雕磨细琢,做高屋见瓴的的阐述,为读者做通透的“导游”,那样虽能显示自己的理解程度,反而堵塞了看官的思考空间,得不偿失。
作者孙建军和他笔下的主人公王舜有好多共同之处,尤其性情方面都是内向,刚毅,沉默,含蓄,品高低调,稀矿深藏,甘于寂莫,埋头苦干,不鸣则己,呜便惊人那种处事风格,两人象两条平行延伸的钢轨,托负着文字的“高铁”,飞驰向共同的目标。
前不久,孙建军为郭小川文学院近50位学员做了次如何撰写报告文学的专题演讲,3个小时把大家听得出神如画,不要说交头借耳,甚至连一位去洗手间的都没有,可见知识含量,绝非一般,让大家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他认为“写报告文学需要综合能力,扎实的文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力,对事物的判断力,独力思考能力”等等,他常把自已比喻为“笨鸟”,“走笨路”,“坐凉板凳”,正是这种谦恭求实的作风和韧性超人的耐力,使这只“笨乌”有时飞出曲线,有时飞出直线,穿云破雾,直插云宵,不断突破自己的“高度”,当他把“凉板凳”坐热的时候,一堆文字就变成了欢呼的人群!
孙建军为王舜作传并非突发偶想,而是经过与王舜长期交往,通过观察,了解,体验,揣摩磨,对王舜产生了非写不行的欲望之后,在胸有成竹的意念之后,才一次次踏上采访之路的。
王舜行政级别为“正处”,也算地级城市的中层领导,可与历史上陶渊明,郑板桥平起平坐。从学术职位上,系中國文学艺术界三大主要协会会员,从成就上出版过40多部书籍,不是躺着而是坐着也“著作齐身”了。从助人成才上,承德出版的几百部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由他的血汗洗净了会呼吸的铅字,让它们成为了不朽的精灵!记得十年前我曾说过,就他在承德文坛上的影响和贡献足以邀功领赏,树为标杆了,不会有人争执,不会有人嫉妒,不会有人挚肘,不会有人非议,然而,他只是欣然一笑,嘴里吐出三个字来“差远了”!
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典型,然而大多数人只能了解他的现状,对于他多灾多难,波澜壮阔的历史却很少有人知晓,孙建军就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深入他的家乡滦河岸边追逐着流逝的浪花,打捞起他那鲜为人知的身影,使之不致于汇入到茫茫的海洋,蒸发到漫无边际的天空。
孙建军认为一部作品,如果感动不了自己,根本感动不了别人,不如不写,写也白写。所以他以最大的感情投入去赢得读者的共鸣!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挥着汗水,咽着苦水,含着泪水,用墨水酿成的蜜水,谁品尝后,都会百感交集,情感难控的,当然最早打动的是编辑,而不是一个人,是整个编辑部,从出版社社长到校对员,无一不同意此书由出版出资,统一发行,这在承德可说为数不多,足以印证出此书的价值。
《滦河之子》,紧扣主题,滦河,是王舜的根脉,是王舜的灵魂,是王舜的身影,是王舜的形象,它有时平面铺开,有时立体存在,平面,如同一張网,有泉眼,有小溪,有支杈,有立流,纵横交错,气势恢宏,立体,象一棵树,有主干,有分枝,有稍杈,有叶片,主次分明,宛如分布在王舜周身的血管,密而有序,各司其职。这条母亲河与王舜相依为命,见证了他苦难的童年,珍贵的少年,有为的青年,多姿的壮年,奉献的老年,滦河是一种标识供人效妨,河水象一面镜子,日月可鉴!王舜为滦河争光,王舜是滦河的骄傲!
《滦河之子》不仅仅是王舜的成长史,拼搏史,奋斗史,成功史,而且是滦河的一尊有着民族整体素质的雕像,是不朽的丰碑!
翻开此书,第一章把我看得泪流满面,第二章看得痛苦万分,第三章看得百感交集,第四章看得激情四射,第五章看得奋发向上,第六章看得激动难抑!越往后看,激越的节奏越强,催人奋进的力度越大!滦河的水波涛汹湧,巨浪拍天,人的心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不信,请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