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枕着泉州湾的小渔村,用海蛎壳砌成的墙壁在阳光下泛着珠光,渔船的桅杆与清真寺的尖顶在暮色里交错,藏着“以海为田,以港为市”的海洋文明。从村口的“蚵壳厝”到码头的“妈祖传”,咸腥的海风里,飘着阿拉伯香料与鱼露的混合气息。

蚵壳厝:贝壳年轮里的海洋志

蚵壳厝是蟳埔人的“海上传家宝”,用几十万片海蛎壳垒砌的墙壁,像翻开的海洋百科全书。壳墙上的蛎壳尾端朝上,据说既能让雨水顺着壳面流走,又能借海风“哨音”驱赶蚊虫。村里最老的一栋蚵壳厝,门框上嵌着块明代的“航海镜”(即罗盘),镜面被海风蚀得模糊,却仍能看出当年渔民“看镜辨向,依壳建屋”的智慧——用大海的馈赠,抵御大海的风浪。

顺济宫:香火渔船里的信仰网

顺济宫的妈祖像前,常年摆着几艘微型渔船,船帆上写着“一帆风顺”,那是渔民出海前供奉的,盼着妈祖能“照见渔网,护佑归航”。宫墙的石刻上,刻着泉州港鼎盛时期的商船图,阿拉伯商人与本地渔民在码头交易的场景,被匠人刻得活灵活现。住持说,每年妈祖诞辰,不仅村民来祭拜,连东南亚的华侨都会赶回,带着当地的香料与贝壳,给妈祖“添新衣”。

渔市码头:竹筐秤杆里的潮汐律

码头的青石板上,永远沾着湿滑的海藻,凌晨四点,渔妇们就背着竹筐来卖刚上岸的海鲜。秤杆上的铜秤砣被磨得发亮,秤星里嵌着海盐,称鱼时“斤两要足,笑声要甜”是老规矩。码头上的“老船长茶馆”,墙上挂着各种渔网,老板用搪瓷缸泡着“水仙茶”,听渔民们讲“讨小海”(近海捕鱼)的故事:“涨潮时网虾,退潮时挖蚵,大海给啥,咱就吃啥,别贪心。”

如今的蟳埔,年轻姑娘仍梳着“簪花围”(用鲜花装饰的发髻),海蛎壳墙在无人机镜头下像串闪光的项链。涨潮时,渔船带着咸腥的风归来,蚵壳厝的窗棂里透出灯光,与远处泉州港的灯塔交相辉映,把“靠海吃海,敬海爱海”的老话,写进了翻涌的浪花里。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