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祖国最北端的广袤黑土地上,黑龙江省以其独特的冰雪文化、渔猎文明和多元民族交融,孕育出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赫哲族伊玛堪的古老吟唱到鄂伦春族萨满的神秘图腾,从满族剪纸的粗犷刀锋到渤海靺鞨绣的千年针法,这些非遗瑰宝如同松花江畔的冰凌,在岁月长河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非遗沃土,感受北疆大地最深沉的文化脉动。
赫哲族伊玛堪
用歌声雕刻的民族史诗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赫哲族伊玛堪被誉为"没有文字的活态史诗"。这种以说唱形式演绎英雄故事的古老艺术,仅存于同江、饶河等地的赫哲族聚居区。老艺人吴明新演唱的《希尔达鲁莫日根》长达3000余行,完整保留了狩猎、渔猎等原始部落生活场景。2024年,黑龙江省建成伊玛堪传习所12处,培养年轻传承人47名,使这一"口头非遗"重焕生机。
鄂伦春族萨满舞
森林深处的灵魂对话
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鄂伦春萨满舞承载着远古的自然崇拜。舞者身披鹿皮神衣,手持神鼓,通过"请神""跳神"等程式,演绎与山神、火神的沟通仪式。2023年,非遗保护团队抢救性录制了已故大萨满关扣妮的完整舞谱,其独创的"熊步""鹿鸣"等12种舞姿,成为研究原始宗教的活化石。如今,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上的萨满表演,已成为游客体验狩猎文化的必看项目。
满族剪纸
方寸之间的白山黑水
满族剪纸以"剪中有画,画中有话"著称,阿城区的张氏家族传承的"嬷嬷人"剪纸,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讲述创世神话。其代表作《长白山传说》系列,采用"阴阳混剪"技法,单幅作品最多包含37层镂空。2024年,该技艺被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衍生出雪雕剪纸、冰灯剪纸等创新形式,年产值突破800万元。
渤海靺鞨绣
千年丝线绣出海东盛景
源自唐代渤海国的靺鞨绣,以"鸡爪针法"和"鱼骨纹样"独步天下。传承人孙艳玲耗时三年绣制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全景图》,运用7种天然染色的柞蚕丝线,再现了都城盛况。这种"以针代笔,以线着色"的技艺,2023年随"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走进俄罗斯,其冰雪主题刺绣被叶卡捷琳堡博物馆永久收藏。
东北二人转
黑土地上的欢乐密码
作为国家级非遗,东北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承载着关东人的幽默与坚韧。赵晓波等传承人创新推出的"冰雪二人转",将冰上杂技与转手绢结合,单场演出可吸引观众超万人次。在哈尔滨大剧院,年轻演员用俄语演唱《王二姐思夫》,让这一民间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鄂温克族太阳花
驯鹿背上的温暖图腾
鄂温克族用驯鹿皮制作的太阳花饰品,每片花瓣都讲述着森林民族对光明的崇拜。非遗工坊开发的"太阳花"系列文创,年销售20万件,带动200余户牧民增收。其独特的"皮贴金"工艺,已成为内蒙古根河市的文化名片。
从乌苏里江畔的渔歌到松花江上的冰灯,黑龙江省的非遗文化如同四季分明的北国风光,既有原始粗犷的生命力,又不失细腻精巧的匠心。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正通过创新传承与时代对话。正如赫哲族谚语所言:"流水走了,石头还在。"当非遗的薪火在黑土地上代代相传,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最坚韧的精神脊梁。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