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宁夏,这片镶嵌在西北大地的"塞上江南",既是黄河文明与丝路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多元共生的沃土。千百年来,贺兰山的岩画记录着远古先民的智慧,黄河水滋养出独特的民俗艺术,而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活着的文化基因,是宁夏人民用双手和歌喉书写的生命史诗。今天,让我们循着花儿的旋律,触摸剪纸的温度,品味手抓羊肉的醇香,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非遗巡礼。

宁夏山花儿

黄土高原的灵魂咏叹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山花儿是回族群众在山野间即兴创作的民歌瑰宝。它继承了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特点,融合了信天游、伊斯兰音调等元素,形成五声音阶迂回婉转的独特风格。代表曲目《黄河岸上牛喝水》以质朴的方言唱出黄河儿女的生活百态,歌词"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道出了其情感宣泄的本质。

然而,随着老一辈唱家逐渐老去(目前掌握完整曲目的传承人不足20位),这一"西北之魂"正面临传承危机。2023年,宁夏文化馆被确定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通过非遗进校园、花儿歌手大赛等方式,让年轻一代听见黄土高原最深情的回声。

宁夏回族剪纸

剪刀尖上的信仰图腾

不同于汉族剪纸的写实风格,宁夏回族剪纸受伊斯兰文化影响,以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和阿拉伯书法为主体,形成抽象而神秘的装饰美学。国家级传承人伏兆娥的《清真寺》系列作品,用对称的月牙纹与卷草纹构建出庄严的宗教意境;而井春霞创作的《回乡婚礼》,则通过石榴、葡萄等象征多子多福的图案,记录回族民俗生活的欢愉瞬间。

在银川镇北堡影视城,伏兆娥工作室常年开设剪纸体验课,游客可现场观摩"一把剪刀裁春秋"的绝技。这种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模式,让古老的剪纸艺术焕发新生。

贺兰砚制作技艺

石上生花的文人雅韵

"色如端砚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如肌"——贺兰砚因取材于贺兰山紫绿相间的贺兰石,被誉为"砚中珍品"。其制作需历经选料、相石设计、雕刻等七道工序,匠人需根据石材天然纹理"因石造境"。已故大师闫子江的《九龙砚》利用石眼巧雕龙睛,云雾处采用镂空技法,展现出"一石一天地"的哲学意境。

如今,贺兰砚不仅是书法工具,更成为宁夏的文化名片。年轻匠人创新推出砚台盲盒、迷你茶砚等产品,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宁夏小曲

说唱相间的市井风情

"弹起三弦定准音,说一段悲欢离合情"。宁夏小曲作为北方曲艺的活化石,融合了唐代变文、元代散曲等元素,表演时一人持三弦伴奏,另一人击梆子说唱。经典剧目《梅香女》以婉转的"珍珠倒卷帘调"讲述爱情故事,而现代作品《建设美丽新宁夏》则用活泼的"数花调"歌颂家乡巨变。

代表性传承人张玉贵创新"坐唱"形式,将传统曲牌与方言相声结合,其作品《白字经》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在银川文化馆,每周五的"小曲茶座"总是座无虚席。

固原砖雕

泥土涅槃的建筑诗篇

走进固原的清真寺与民居,随处可见砖雕装饰的影壁门楼。这项技艺分"捏活"(泥坯塑形后烧制)与"刻活"(青砖直接雕刻)两种,魏氏家族传承的《松鹤延年》采用高浮雕技法,仙鹤羽毛纤毫毕现;而回族匠人的《阿拉伯经文砖》则通过阴刻几何纹样,展现伊斯兰美学精髓。

当代砖雕已从建筑装饰走向艺术收藏。隆德县凤岭乡的砖雕产业园,将传统纹样应用于文创产品,开发的砖雕灯饰、茶盘等远销海外。

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

舌尖上的非遗密码

"盐池滩羊喝泉水,中草药材当饭吃"——这道入选国家级非遗的美食,核心在于选用30斤左右的盐池滩羊,经3小时冷水排酸后,用"无盐慢炖两小时"的古法烹制。上桌时肋排需斩成四瘦六肥的条状,蘸椒盐或蒜醋汁食用,肉质鲜嫩无膻,被誉为"羊肉界的和牛"。

第五代传承人马国强曾携此技艺亮相G20峰会,他创立的"国强手抓"品牌,将秘方提炼为"选、浸、煮、斩、配"五字诀,让百年老味香飘万里。

从山花儿的悠扬旋律到手抓羊肉的浓郁香气,宁夏非遗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生活的艺术。它们像黄河水一样流淌在宁夏人的血脉中,又像贺兰山岩画一般镌刻着文明的密码。当我们凝视剪纸的纹样、抚摸砖雕的凹凸、品味小曲的韵白时,实际上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于坚守与创新,关于记忆与未来。愿这些璀璨的非遗明珠,永远闪耀在塞上大地,照亮我们共同的文化乡愁。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