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冈仁波齐的雪峰,当雅鲁藏布江的浪花吟唱千年史诗,西藏的非遗文化正如高原格桑花般绚烂绽放。这里,藏戏的鼓点仍在讲述汤东杰布的智慧,唐卡的金粉勾勒着信仰的轮廓,热巴舞的铃铛摇响茶马古道的回音……让我们走进这片"地球第三极",聆听六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奇故事,感受雪域匠人对生命的礼赞与坚守。
藏戏:面具背后的千年史诗
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仙女),起源于14世纪高僧汤东杰布为募资建桥而创的表演形式。蓝面具藏戏流派粗犷豪放,白面具藏戏古朴庄严,通过《诺桑法王》《文成公主》等八大经典剧目,将佛教哲学、历史传说与民间智慧熔于一炉。201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的藏戏,如今在"藏戏第一村"扎西曲登焕发新生——这里年接待游客8.3万人次,村民通过民宿与演出实现人均年收入3.2万元,让古老艺术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唐卡:指尖上的曼荼罗宇宙
这种用金粉、矿物颜料绘制的宗教卷轴画,承载着藏传佛教的宇宙观。齐吾岗派唐卡线条如行云流水,嘎玛嘎赤画派融汇汉地工笔重彩,而直孔刺绣唐卡则以丝线替代画笔。在拉萨八廓街的唐卡文创体验馆,年轻画师们严格遵循《造像量度经》的黄金比例,一幅精品需耗费数月——颜料取自喜马拉雅的朱砂、绿松石,画布经牛胶打磨数十遍。如今,数字唐卡、文创衍生品正让这门艺术走向世界。
藏医药浴法:五味甘露的疗愈智慧
源自《四部医典》的"五味甘露浴",用藏麻黄、杜鹃叶等高原药材配伍,通过调节"隆、赤巴、培根"三因平衡治疗风湿病。2018年列入人类非遗后,山南市藏医医院创新开发"汽浴舱",将40℃药液雾化熏蒸,临床有效率高达94.3%。每年藏历7月,牧民们会举行"沐浴节",在雅鲁藏布江畔进行集体药浴,这项传统已成为高原人民的"生命保养密码"。
热巴舞:铃鼓震天的图腾之舞
由11世纪高僧米拉日巴创编的热巴舞,融合杂技、武术与即兴唱白。男舞者执铜铃如牦牛腾跃,女舞者击扁鼓旋转如虹,其"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绝技令人叹服。昌都丁青县的热巴世家至今保留着完整谱系——老艺人次仁旺堆能连续旋转50圈,而他的孙女已将街舞元素融入传统鼓点,在抖音收获百万点赞。这种从宗教仪式蜕变为全民健身的舞蹈,印证着非遗的活态传承。
芒康弦子:茶马古道上的流动诗画
"弦子一响,脚底发痒",这句藏族谚语道出芒康弦子的魅力。唐代兴起的"蕃谐羌"以牛角胡琴伴奏,男女围圈甩动水袖,歌词即兴创作,既有《孔雀吸水》等传统曲目,也有《高铁通到雪山下》的新编唱段。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弦子舞队年均演出200余场,甚至远赴意大利艺术节——那长达12米的彩袖翻卷,恰似昔年马帮绵延的剪影。
邦典:腰间彩虹的织造密码
杰德秀镇的"邦典之乡",五彩羊毛在木梭间穿梭成"彩虹围裙"。这项已有1300年历史的技艺,需经纺线、染色、编织等17道工序,尤以"十字绣法"织就的"甲洛普"图案最为珍贵。国家级传承人格桑创新设计出羊绒邦典披肩,单条售价超3000元仍供不应求。如今镇上的妇女合作社年产值达千万,她们说:"每一条邦典都是雪山、草原与阳光的对话。"
永恒的非遗之光
从布达拉宫的金顶到羌塘草原的帐篷,西藏非遗文化正如高原的星辰,古老而鲜活。它们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上的珍宝,更是藏族同胞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哲学。当我们看见小旦增曲扎稚嫩地模仿藏戏动作,当95后设计师将唐卡元素融入时装周,当邦典织机在电商直播间咔嗒作响——这便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模样。愿这片土地永远"扎西德勒",让非遗的薪火,照亮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