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与草原牧歌交织,奏响了一曲“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的壮美乐章。从黄河岸边的“统种共富”到阴山脚下的“辣椒小镇”,从乌兰察布的冷凉蔬菜到锡林郭勒的智慧牧场,内蒙古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以示范村为标杆,探索出一条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活力的振兴之路,为祖国北疆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发的时代画卷。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激活振兴动能

鄂尔多斯市上海庙镇

乡村振兴的底色是党建红。在鄂尔多斯市上海庙镇,15个嘎查村通过“飞地抱团”模式成立海禾乡村产业发展公司,整合资源推动集体经济壮大,2024年经营性收入超8000万元,分红640万元,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巴彦淖尔四义堂村

巴彦淖尔四义堂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吸纳村民入股703.2万元,两年分红424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的共富模式。

锡林郭勒盟麻黄洼村

锡林郭勒盟麻黄洼村依托京蒙协作资金,建成现代化肉羊繁育小区,带动户均年收入从5万元跃升至10万元,党建引领的“火车头”效应日益凸显。   

产业振兴:从“草原牧场”到“全链融合”

内蒙古以“一村一品”为抓手,让传统农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特色种养集群化:杭锦旗山湾村打造146座有机果蔬大棚,带动1450人就业,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百万元。

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发展西门塔尔肉牛养殖,每头牛纯利2000元,秸秆饲料化利用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产业链条纵深延展:四义堂村构建“辣椒全产业链”,建设精深加工产业园和北方辣椒城,年产值突破280万元。

蛇肯点素村“统种共富”模式整合1.6万亩土地,小麦套种麻子亩均增收500元,并打造“五彩面粉”品牌,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

农文旅融合破圈:科右前旗平安村“番茄公社”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8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3万元。

乌兰察布南村以“民宿+研学”模式,打造“右见南村”果蔬品牌,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  

生态筑基:绿染北疆书写“两山”答卷

四义堂村

生态振兴是内蒙古乡村振兴的最美注脚。四义堂村投入6145万元整治人居环境,实现天然气入户、集中供暖,绿化面积1500亩,打造“林荫大道”与生态宜居样板。

锡尼布拉格嘎查

锡尼布拉格嘎查通过草场改良和柠条饲料加工,修复18万亩退化草原,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循环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

 杭锦旗巴拉贡镇

杭锦旗巴拉贡镇以“光伏+治沙”模式带动26万人次参与生态治理,修复荒漠百万亩,探索出“绿进沙退、产业反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文化铸魂:乡愁记忆焕发时代新声

平安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平安村以“番茄元素”为主题,举办丰收节、采摘节,将农耕文化转化为旅游IP,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乌海市泽园新村

乌海市泽园新村打造“村姑坊”品牌,妇女主导的采摘长廊年接待游客络绎不绝,巾帼力量撑起产业“半边天”。

四子王旗麻黄洼村

四子王旗麻黄洼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合红色文化与畜牧产业,让乡村振兴浸润文化自信。

治理创新:多元共治凝聚发展合力

内蒙古以机制创新激活乡村治理效能:积分制激发参与热情:朱岗村推行“星级户评比”,村民通过环境整治赚积分换商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京蒙协作注入强劲动能:薯都凯达食品公司依托北京资金技术,年产值达40亿元,带动千人就业;2024年京蒙协作资金20亿元中70%用于产业帮扶,绿品进京销售额突破300亿元。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蛇肯点素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种植,效率提升50%;

清丰县赵家村依托电商平台,茶树菇年销20余省市,科技贡献率达63%。  

未来展望:从“北疆样板”到“全国标杆”

内蒙古的乡村振兴实践,是“千万工程”与民族特色的深度融合。2025年,全区计划投入25亿元推进乡村建设,培育100个特色产业基地,推动“辣椒小镇”“番茄公社”“统种共富”等模式全国复制。未来,内蒙古将聚焦数字乡村、低碳牧场、文化IP等新赛道,让更多“草原云谷”“智慧牧区”破土而出。  

正如鄂尔多斯上海庙镇党委书记所言:“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生态、文化、治理的共生共荣。”在这片承载着游牧文明与现代农业的土地上,内蒙古正以“千村千面”的探索,书写着新时代的“草原传奇”——这里,有黄河的奔流,有草原的辽阔,更有北疆儿女共创共富的壮志豪情。乡村振兴的内蒙古答卷,正成为全国瞩目的标杆!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见证乡村振兴丰硕成果,展现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的伟大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