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晨光掠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那些沉淀千年的非遗技艺正以最炽热的方式苏醒——这里每一把泥土都捏着文明的密码,每一声呐喊都回荡着祖先的嘱托。让我们循着非遗传承人的掌纹,触摸这片土地最滚烫的文化脉搏。

陕北民歌

高原上的生命史诗

传承人:王向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这位被称作"黄河歌王"的七旬老人,用沙哑苍劲的嗓音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唱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的演唱技法源自放羊时与山崖的对话,其独创的"拦羊嗓子回牛声"唱腔,能将即兴编创的歌词随情境变化,如《五月散花》中"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的转音技巧已形成完整教学体系。2024年榆林民歌展演中,他带领三代弟子同台,让原生态的"酸曲儿"与现代交响乐碰撞出时代火花。

绥德石雕

刻在磐石上的文明

传承人:鲍武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绥德县非遗工坊,鲍武文正用祖传的"一凿定乾坤"技法雕刻汉画像石。他复原的《伏羲女娲图》石屏风运用千年传承的"减地平钑"技艺,使人物衣袂呈现浮雕与线刻的奇妙渐变。其作品《黄河颂》系列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更创新开发微缩石雕文创,让年轻人把"石狮子"非遗盲盒带回家。

安塞剪纸

纸上绽放的生命力

传承人:李秀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剪花娘子"李秀芳的《抓髻娃娃》系列,将远古生殖崇拜符号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她独创的"旋剪"技法能在不画底稿情况下,三剪成型剪出《麒麟送子》的复杂纹样。2025年其团队创作的14米剪纸长卷《黄土地上的婚礼》,用218个动态人物完整再现陕北婚俗,成为非遗活态传承典范。

洛川蹩鼓

踏破黄沙的远古战阵

传承人:张万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张万玖,1951年生于洛川县黄章现头村,是当地洛川蹩鼓核心表演者和组织者,风格刚健英武。突破传统性别限制,2016年组建‌首支女子蹩鼓队‌,创新表演形式,融合女性柔美与蹩鼓雄浑特质。带领队伍参与央视春晚、国际非遗节等大型活动,推动蹩鼓走向全国。

洛川蹩鼓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频繁亮相国际舞台(如成都非遗节),并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符号。其表演形式分为“过街鼓”(行进式)与“场地鼓”(阵型变换),以“白马分鬃”“四壁合围”等阵型展现古代军阵遗风。

榆林小曲

江南遗韵塞上飘

传承人:王青(省级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榆阳区文化馆‌特聘教员,近5年培训学员超200人(2021年文化馆年报数据)组织"小曲进校园"活动,覆盖榆林七中、星元小学等10余所学校,‌数字化传播突破其团队在抖音、B站开设"榆林小曲研习社"账号,发布教学视频累计播放量破百万,实现非遗的跨地域传播。

黄陵面花

指尖揉捏的祭祀密码

传承人:王兰芳(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兰芳(1928—),女,汉族,黄陵县城区西洼村人,黄帝陵祭祀面花艺术大师。她自幼随奶奶学习面花制作技艺,后不断钻研,悉心探索,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黄帝陵祭祀面花艺术大师。其构思精巧,手法娴熟,制作的面花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以黄帝陵祭祀面花最为擅长,每年清明、重阳,均制作大量的面花作为祭祀供品。祭祀面花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蔬菜杂果为主,或气势雄伟,或雅致优美,无不栩栩如生、精巧传神;且结构复杂、造型生动,有较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莲生贵子》《百鸟朝凤》等。1994年曾代表陕西省参加国庆45周年天坛和民族文化宫的庆典展出,和村上其余12人的作品同被文化部授予“中华民间一绝”;1997年,赴港参加香港回归后首届艺术节民间艺术现场展示,博得海内外专家赞誉;2002年应邀在“首届南京民间艺术节”上现场展示了面花制作技艺。

从王向荣吼破云层的信天游,到王兰芳掌心盛放的面花,这些非遗传承人用毕生坚守编织成黄土高原的文化基因谱系。他们既是古老技艺的"活态博物馆",更是创新表达的"当代艺术家"。当我们凝视绥德石雕的刀痕、抚摸安塞剪纸的毛边时,触摸到的不仅是技艺本身,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愿这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永远在黄河两岸响亮传唱!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