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十二木卡姆的乐声穿透塔克拉玛干的晨雾,当铜器匠人锤下的火花点亮喀什古城的黄昏,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灵魂。这里每项非遗都是多民族交融的结晶,承载着丝绸之路上千年的文明密码。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活着的史诗
国家级传承人阿不都拉·阿卜杜热依木穷尽半生守护这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木卡姆十二套曲如同十二部史诗,将维吾尔族的悲欢离合熔铸于歌舞乐一体的大型艺术中。在和田地区的麦西热甫活动中,八十岁的老艺人仍能用沙塔尔琴奏响《拉克木卡姆》,让听众穿越回古疏勒国的市集。
哈萨克族叼羊
马背上的非遗
省级传承人叶尔肯·哈孜别克在阿勒泰草原组建了现代叼羊队,将这项传统竞技发展为文旅融合的典范。比赛时,骑手们如旋风般争夺羊羔,展现着"骏马踏雪三千里,健儿夺羊一瞬间"的豪迈。2024年那拉提草原叼羊节期间,该项活动吸引游客超12万人次。
和田药茶制作技艺
草本智慧
第七代传人买买提·艾力坚守着128种药材的配伍秘方。在墨玉县的工作坊里,沙枣花、玫瑰花与天山雪菊在铜壶中翻滚,熬制出具有安神功效的"恰依达玛"。其独创的"四时茶方"已获国家专利,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维吾尔族铜器制作
鎏金岁月
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喀什地区尤为兴盛,工匠们世代传承唐代以来的錾刻技法。例如,阿布都热依木·艾力兄弟等工匠需通过反复捶打和淬火塑造铜器,淬火过程在600摄氏度的炉火中进行,旨在软化铜料便于造型。一件精致铜器的制作涉及20多个繁琐步骤,包括切割、锤打、焊接、镀锡及花纹雕刻,每一步都需极高技艺和耐心,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类似作品如嵌银执壶,其纹饰细如发丝,需耗费数万次捶打完成,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与美学价值。喀什古城的工匠们如麦麦提热夏提·买买提依明,守护着这一文化遗产,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吸引了全球关注。
柯尔克孜族刺绣
彩线史诗
柯尔克孜族刺绣是新疆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其色彩艳丽、图案生动而闻名,常以花卉、飞禽、走兽及几何纹样装饰于服饰、挂毯等生活用品中,展现了柯尔克孜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柯尔克孜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为布如力·斯开克(温宿县第四代传承人),其于2024年创作国庆献礼作品引发关注。
锡伯族贝伦舞
西迁记忆
察布查尔县的传承人关雪梅创新编演《戍边舞》,将传统贝伦舞与现代舞融合。舞蹈中"跪射箭""马步腾跃"等动作,生动再现了1764年锡伯族从沈阳西迁伊犁的壮举。该舞剧2025年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
薪火相传
非遗的当代使命
从吐鲁番葡萄架下的桑皮纸作坊,到帕米尔高原的鹰笛制作营地,新疆非遗正以"生产性保护"焕发新生。截至2025年,全区建成非遗工坊217个,年产值达4.3亿元。这些穿越时光的技艺,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路标——正如七律结句所咏:"文化润疆春似海,匠心共绘石榴花。"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