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河西走廊的壮美画卷中,临泽县犹如一颗镶嵌在丹霞与绿洲间的明珠。这里,乡村振兴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村庄,六个示范村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在戈壁与沃野间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答卷。让我们循着丰收的足迹,聆听这片热土上最动人的振兴故事。
倪家营镇南台村
丹霞畔的文旅明珠
南台村借势张掖丹霞景区,将土坯房改造成特色民宿集群,"七彩丹霞·画里南台"品牌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民马玉芬的"霞光小院"年收入突破20万元,带动全村发展农家乐47家。村里还建起非遗工坊,夜光杯雕刻技艺在这里焕发新生,文旅融合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鸭暖镇小屯村
荒漠里的蔬菜王国
小屯村用智慧农业改写"戈壁种菜难"的历史。5000亩连栋温室大棚里,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灌溉,番茄植株通过物联网"听"着钢琴曲生长。这里的"临泽小枣番茄"通过冷链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年产值达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8000元跃升至3.6万元,荒漠真正变成了"聚宝盆"。
蓼泉镇湾子村
古丝路上的稻香新篇
千年古渡口旁,湾子村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盛景。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这里建成河西走廊最大的有机稻米基地,蟹稻共作模式让每亩增收4000元。村头新落成的农耕博物馆里,汉唐时期的陶罐与无人收割机同展,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古今对话。
平川镇三二村
光伏板下的牧歌新调
三二村创新"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农光互补模式,2800亩光伏矩阵每年输送绿电3.8亿度,板间种植的紫花苜蓿养育着2万只滩羊。村民李建国笑称:"太阳给我们发两份工资!"村集体年分红超80万元,建起的养老服务中心让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板桥镇古城村
葡萄长廊里的紫色浪漫
沿着黑河岸边的10公里葡萄长廊,古城村将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1.2万亩。与知名酒庄合作建设的的地下酒窖,储存着荣获国际金奖的冰酒。每年九月举办的葡萄采摘节,吸引游客体验从采摘到酿造的完整产业链,小葡萄串起了三产融合的金链条。
新华镇宣威村
数字赋能的"未来乡村"
宣威村率先建成全县首个5G智慧村庄,无人机巡田、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村头的数字大屏实时显示土壤墒情、市场价格,老人们通过智能手环呼叫社区服务。返乡青年张磊打造的"云上农场"APP,让消费者远程认养枸杞树,智慧农业在这里照进现实。
从丹霞映照的南台村到数字涌动的宣威村,临泽六村如同六颗璀璨的星座,在乡村振兴的银河中各放异彩。它们用不同的路径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为西北干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泽方案"。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仍在续写,而振兴的种子,早已在春风中播撒向更远的田野。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