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新一轮“省院合作”社科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暨全省社科理论骨干研修班(第二批)赴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开展现场教学。97位学员循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探寻“何以中国”,触摸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感悟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见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绽放的璀璨光彩,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一件件“国宝级”的考古出土文物,无不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诉说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一桢桢珍贵古籍文献穿越千年,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

学员们在这里看见了宅兹中国、典范初成,在这里看见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这里看见了人文化成、和融万方……一步步追寻“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历史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与上下五千年的陶器、青铜器、玉器、金器等实物文物面对面的‘对话’,我对中国古代先人创造的伟大文化由衷钦佩。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先人的艺术风格、制作工艺和社会生活的学习,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计量大学“一带一路”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王嘉珏说道。

盛世修文 巍巍大业

走进庄严厚重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宛如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和历史深处的大门,让学员们得以沉浸式领略文化与历史交织的无穷魅力。卷帙浩繁的典籍版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精神品格和人文底蕴。国家版本馆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以“赓续文脉”为职责使命,处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件件珍贵的甲骨简牍、传世古籍、革命文献、雕版拓片、书法作品无不让学员们神情专注、驻足停留,仿佛听到历史深处的心跳声,传递着跨越时空的震撼,敬畏、赞叹和热爱交织。

在浙江传媒学院讲师李滋阳看来,“中国考古博物馆和国家版本馆陈列的历史文物和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唤醒了历史记忆,对于传承绵长文脉有着重要意义。”

赓续历史文脉 铸就新辉煌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学员们通过现场教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婷婷感悟道,“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古老的陶器与精美的青铜器交相辉映,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国家版本馆则以其丰富的版本资源,肩负起赓续文脉的重大使命。在这里,我触摸到文化传承的坚实力量,深刻领略到先辈们的卓越智慧与创造力。两个场馆也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的激发之地,提醒着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场教学结束后,不少学员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工作,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作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更有义务上好“这门课”,在赓续历史文脉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转自:钱江晚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