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在文化领域聚焦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处,要始终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传承“文化薪火”,赓续“中华文脉”,在新时代新征程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聆听历史“回声”,在“疏源浚流,一脉相承”中高昂中华文明新辉煌主旋律。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者。在经济社会深刻发展变革的当下,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强定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践行者。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扎实开展文物发掘和规划、保护工作;注重文化研究,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加大对文化遗迹保护力度,传承人文内涵与民俗元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聚合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因地制宜,守护地域文化“亮点”,挖掘文化内涵,提炼精神实质,讲好“中国故事”,打好地域名片“精品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添动力”。

倾听时代“呼声”,在“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中奏响中华文明新辉煌进行曲。呼啸穿梭的中欧班列续写千年前的丝路精神,中华文明始终以“包容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探源历史深度,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踏浪前行,扬帆出海,为丰富人类文明基因库着笔增色。李子柒创作的农耕文化短视频将传统与现代交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得到有力传播;《黑神话:悟空》游戏以《西游记》为背景在全球范围引发“西游热”,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新路径…因此,要与时代同频,厚植文化力量,创新传播手段、表现形式,主动“走出去”,搭建“新窗口”,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声量”。另一方面,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坚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场的前提下,全面深化教育、科技、文化等全领域交流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积极“引进来”,吸收转化优秀外来文化,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质量”。

谛听未来“新声”,在“守正创新,奋楫笃行”中发出中华文明新辉煌最强音。“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与方向,创新才能把握并引领时代,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奋力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化创新要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贵州榕江县“村超”以体育为引擎,回应人民期待;国家大剧院《杨家岭的春天》等中国原创舞台作品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人民是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文化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可能用更多的好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创新的科技支撑,拓宽融合发展新路径。比如AI算法实现文物复原、裸眼3D还原考古现场,让青铜面具“动”起来、殷墟车马“迈开步”,让历史文化获得时代表达,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现文化和科技双向赋能、共同出彩。强化政策支持,完善配套服务。地方政府可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助推文化发展突破升级;企业层面,强化社会责任,打造文化标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增加产品文化个性,提升综合竞争力。社会层面,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智慧旅游、数字文博等新兴模式,让经典“动”起来,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握手,恢宏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大众生活,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转自:华声在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