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资中市以“产业兴农、生态塑形、文化铸魂”为主线,依托“中国血橙之乡”特色优势,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打造了一批差异化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以下为部分典型村落的成果展示:

银山镇黄莲树村

电力赋能的血橙产业标杆

黄莲树村以万亩血橙种植为核心,通过电力赋能实现产业链升级。国网资中县供电公司架设农灌线路1.2公里,建设冻库电力设施,保障血橙储存与加工需求。2023年高温干旱期间,供电所铺设12公里灌溉线路,整治囤水田10口、蓄水池8个,确保旱季抽水用电无忧。村内成立电力便民服务示范点,设置网格员定期巡查,年均解决用电问题60余次。通过“村网共建”,村集体经济年产值突破100万元,电力基础设施助力血橙远销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归德镇芦高山村尹家大院

庭院经济与血橙发源地

作为资中血橙发源地,芦高山村尹家大院将庭院改造与产业振兴结合。全村130余亩血橙年产值30万元,户均种植面积达5亩,小果、赖果通过疏果技术提升优果率,成熟果单价达20元/斤。通过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新建排水沟600米、便民路300米,硬化院落地面100平方米,打造“绿植+花卉+菜园”的生态庭院,获评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村民尹盛章感叹:“路修好了,堰塘养鱼增收,生活大变样!”  

明心寺镇老寨子村

“五好两宜”生态旅游新地标

老寨子村以“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为依托,推动生态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化。投资改建临水栈道7.7公里,建设露营基地、生态广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周末帐篷预订率达100%。村民池淑君通过基地务工年增收2万元,同时经营自家菜园,实现“家门口就业”。村内引入社会资本完善旅游设施,2024年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县域案例,成为成渝地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  

银山镇岗石村

订单农业与农旅融合典范

岗石村依托翠溪血橙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签下3900万公斤血橙销售协议,带动村民人均收入从4800元跃升至4.2万元。村内“橙丰小院”农家乐集群通过统一规划川西民居风格,吸引返乡村民打造民宿2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合作社理事长王再生表示:“优果率从5%提升至20%,包园价翻倍至2元/斤,全产业链产值达77亿元。”  

铁佛镇柏龙社区橙果百户大院

“血橙第一村”的产村相融实践

柏龙社区以3000亩血橙种植规模冠绝全县,被誉为“资中血橙第一村”。通过“六净六顺”环境整治,拆除残垣断壁3处,改建生态停车场和鹅卵石畜禽棚舍,将22个农家小院串联成景。社区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王开义靠血橙收入供子女上大学,成为乡邻佳话。  

双河镇水口庙村

人居环境整治的丘区样板

水口庙村以“五大提升行动”为抓手,完成厨厕改造、庭院硬化等户属项目70余户,硬化道路直通家门口,房前屋后绿植覆盖率超90%。村民隆有和承包硬化后的堰塘养鱼,带动周边农户灌溉增收。该村通过“积分超市”“红黑榜”激发村民自治热情,获评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  

鱼溪镇鲶鱼村

便民服务与农资代购创新

鲶鱼村创新“便民服务站+供销社+专合社”模式,提供化肥、农膜等农资“拼单式”代购服务,2024年代购额达220万元,节约成本近10万元。村内推行“院落管家”制度,退休党员主动服务独居老人,完成厨房、厕所改造5000余户,民生诉求办结率达95%。  

公民镇“五良”融合示范园

机械化农业的现代标杆

示范园实现农作物育苗、播种、收割全程机械化,新建育秧中心2个,改造农田1万余亩,水稻单产提升110斤/亩。园区引入旋耕机、烘干设备,打造“2+5”现代农事服务体系,年产值超1亿元,解决800余名村民就业。  

资中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以“血橙+”为核心,探索出电力赋能、庭院经济、生态旅游、订单农业等多元路径。从黄莲树村的产业升级到老寨子村的文旅融合,从岗石村的农旅互动到鲶鱼村的治理创新,各村立足资源禀赋,形成“一村一业、一院一景”的发展格局,为川南丘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中样板”。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