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崇州市以“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生态优先”为核心,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培育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一村一策、多元共兴”的发展格局。以下是部分典型村落的成果展示:  

隆兴镇梁景村

酒香浸润的产业振兴样板

梁景村以百年白酒文化为根基,打造“天府酒村”品牌,激活传统产业活力。村内现有11家白酒企业、2000余口窖池,年产原酒超4000吨,培育出“崇阳1886”“姚林”等知名品牌。通过整合资源,该村完成外联道路改造2.4公里、内联村道4.2公里,开通城乡公交,并建设稻香旅游环线,吸引游客打卡酒文化墙画、数字乡村运营中心等特色场景。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425万元,同比增长38.6%。  

创新机制:成立强村公司“崇州市景鑫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民以闲置农房、土地等入股,盈利的20%用于分红。首届“天府酒村集市”带动54家商家入驻,现场成交261.6万元,签约酒企3.9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5个,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村民姚学治通过资源入股餐厅,年收入超20万元。  

白头镇五星村

现代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典范

五星村从“相对贫困村”逆袭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00元跃升至2022年的4.2万元,增长近10倍。其核心在于“农业共营制”:村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规模化经营150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机械化率超90%,水稻单产提升110斤/亩。  

景村一体:通过统一规划川西民居,打造4A级景区“天府国际慢城”,建成民宿139家、乡村旅游项目100余个。稻田咖啡、花海火锅等创意场景吸引年游客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8000万元。村民董春梅返乡经营农家乐,年收入大幅提升。  

道明镇竹艺村

非遗传承与文创驱动的诗意乡居

竹艺村以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为核心,打造“竹里”地标建筑,登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成为网红打卡地。村内成立“四川道明竹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竹编从传统竹篮向竹编胸针、瓷胎茶具等高端文创转型,年产值超千万元。目前全镇6000余人从事竹编业,63人获评非遗传承人,青年返乡创业推动电商销售。  

文旅融合:依托竹林林盘和川西民居风貌,开发竹编研学、生态餐饮等项目,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竹艺工坊通过现代设计焕新传统工艺,吸引上海沛华集团投资打造酒类博物馆等配套项目,形成“非遗+旅游+产业”的闭环发展模式。  

道明镇红旗村

田园综合体的绿色实践

红旗村的“缘道家庭农场”由乡村振兴人才詹天兵创建,流转400余亩土地,打造集农耕体验、生态餐饮、研学旅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场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营收380万元,带动53名村民就业。通过“农业+”模式,开发菜园认养、观鸟游学等项目,获评四川省“农民田间学校”“观鸟文化老年游学基地”。

生态赋能:依托紧邻“重庆路”的区位优势,农场结合园艺疗法和自然教育,推出亲子研学课程,将传统农业升级为“可学可玩”的生态课堂,年服务游客超5万人次,成为崇州乡村休闲旅游的新名片。

崇州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差异化路径实现全域振兴:梁景村借力白酒产业升级集体经济,五星村以现代农业与旅游融合激活“慢经济”,竹艺村以非遗文创重塑文化IP,红旗村以田园综合体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这些实践不仅推动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更彰显了“产村相融、景田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西部乡村振兴提供了“崇州样本”。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