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潇湘大地的青山碧水间,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从湘西苗寨的智慧农业到郴州古村的红色文旅,从洞庭湖畔的生态蝶变到宁乡山区的产业涅槃,湖南以“示范村”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湖湘答卷”。 

产业强基:特色经济激活乡村“造血密码”

湘西保靖县柳树坪村

在湘西保靖县柳树坪村,200亩辣椒育苗基地与周边3000亩种养区串联成链,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集群。湖南移动驻村工作队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食用菌产业园、皮蛋加工厂等项目,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创收突破100万元,较上年翻番,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升。

郴州沙洲瑶族村

郴州沙洲瑶族村依托“半条被子”红色IP,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村民朱国永年收入从不足1万元跃升至3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成为“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的典范。

宁乡花园村

宁乡花园村通过国网长沙供电公司的精准帮扶,建成400亩蔬菜基地和“和美花园”村播学院,年支付村民工资150万元,带动3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双增收”,从“输血”迈向“造血”的跨越。

生态焕新: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蝶变

沅陵县马家村

沅陵县马家村曾饱受垃圾乱堆之苦,如今却以垃圾分类“小切口”撬动人居环境“大提升”。通过“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模式,建成4座垃圾分类亭,构建“户分拣—村收集—镇转运”体系,垃圾减量率达30%,村道沟渠实现“一眼净”,村民参与率超90%。

桂阳县和谐村

桂阳县和谐村将破败老屋改造为湘昆传承馆、古法造纸体验馆,依托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非遗”文化研学基地,2022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成为“美丽经济”的生动注脚。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双翼齐飞

保靖县柳树坪村“触网出圈”

在保靖县柳树坪村,湖南移动驻村工作队推动5G信号全覆盖,发展智慧林业、数字大棚,搭建远程医疗和电商平台,以视频彩铃推广乡村特产,让深山农产品“触网出圈”。长沙花园村则依托电网升级改造,新建配电变压器11台,增容2200千伏安,吸引山茶果粮油等4家企业入驻,形成“供电强基+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

文旅融合:从“风景”到“钱景”的跨越

郴州西岭村

郴州西岭村借力莽山生态资源,发展民宿37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村民谭素玲通过“分红+租金+工资”实现多元增收。

汝城沙洲瑶族村

汝城沙洲瑶族村以红色文化为魂,举办门板宴、瑶家赛鼓等活动,带动“旅游+康养”融合发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万元,昔日的“半条被子”温暖化作今日的“共富之路”。

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凝聚振兴合力

长沙花园村

长沙花园村驻村工作队以“党建联创”为抓手,联合供电公司党支部开展“网格化管理”,精准帮扶1573户村民,监测户户均收入增长13%。

马家村

马家村通过“党员家庭挂牌亮责”,建立“周巡查、月评比”机制,以积分奖励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实现“家家分类、人人尽责”。 

沃野逐梦,绘就湖湘新图景

从湘西苗岭到洞庭水乡,从红色热土到生态秘境,湖南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多元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2024年,湖南12个乡村入选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桂阳和谐村、娄底渠江源村等闪耀其间,沙洲村、菖蒲塘村等民族乡村试点更成为全国典范。  

未来,湖南将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让更多村庄在振兴浪潮中破茧成蝶,书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田园诗篇!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见证乡村振兴丰硕成果,展现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的伟大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 稿:清   沨

编 辑:刘紫丹

责 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