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山东省级非遗“锦灰堆”是什么技艺吗?日前,这项非遗技艺被网络文学作家花潘写入社会派悬疑小说《秘烬》,该小说凭借对“锦灰堆”的巧妙融合运用斩获“阅见非遗”第二届征文大赛铜奖。花潘告诉记者,无计其数的非遗技艺是丰富的创作宝库,自己将继续探索非遗项目融入现实题材小说的创新化写作。

记者了解到,锦灰堆,又名“八破图”“百岁图”,最早起源于元代,迄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是一种将破碎不全的书画、拓片、古书等文房雅物,以手工绘制的方式创作成堆叠效果的艺术形式。“锦灰堆”集绘画、书法技能于一身,又享有“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的美誉。该技艺在山东淄博等地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2013年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秘烬》讲述的是一个与“贪婪”有关的故事。小说中一个用“锦灰堆”(八破图)技法展开人格自救的女孩,努力对抗着“吃人”的家庭,故事既有“贪财”“贪名”“贪色”的恶劣,也有“自救”“陪伴”“偿还”的勇善,女孩代表着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花潘表示,小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书籍《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书中满纸残破的另类美学自带故事感,于是她开始构思这个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故事。

谈及这项非遗技艺,花潘称,不仅山东有传统锦灰堆,在陕西等地,它也被列为了非遗项目,在浙江宁波的非遗展馆内也能看到,在不少地方还可以体验这项非遗技艺,比如制作扇面等。“《秘烬》的四个篇章正对应着八破画创作过程,有着从无序到有序,从整理残破到促发新生的内在逻辑。”

花潘告诉记者,“非遗+”题材的创作,故事准备阶段选择合适的非遗项目并且抓住其内核,并让非遗技艺与故事相契比较难。“现实题材的非遗悬疑故事,既要不落窠臼,又要不脱离实际,这是创作中最难的部分,这类小说对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推进的合理性有极高的要求,需要创作者反复琢磨。”

花潘还说,目前列入四级名录的非遗项目有十万余项,这是极其丰富的创作宝库,将非遗项目融入进现实题材小说的创作,让作品更丰富,这类创作探索,她还会继续下去。

11月11日,举办的“阅见非遗”第二届征文大赛,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联合主办,多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获奖。比如,融汇了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展现陕西特色民俗的网络文学作品《泼刀行》斩获金奖,《一揽芳华》《仙工开物》《天津人永不掉SAN》获银奖,获得铜奖的除了《秘烬》还有《乌鸦的证词》《岁时来仪》《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四合如意》《冰不厌诈》。这些作品融合了绒花制作技艺、木偶戏、锦灰堆等非遗元素,让读者通过网络文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表示,“阅见非遗”是“用故事讲非遗”“讲非遗故事”的关键动作,征文的参赛盛况再次证明“非遗并不是孤独的化石”,已经浸透进亿万中国人的饮食起居和故乡记忆。

该征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累计征稿近10万部,涌现出《我本无意成仙》《泼刀行》《一梭千载》等百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其中多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我本无意成仙》《一纸千金》等将陆续推进有声、出版、动漫及影视化改编。


转自:大众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