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走近中国书法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永璘受邀作题为“汉字书法的用笔理论 ——从《笔阵图》到《永字八法》”的讲座。全校60余位师生报名参加讲座,共同探讨中国汉字书法用笔理论的发展脉络与主要内涵。本次讲座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祝帅主持。

讲座现场

卢永璘向大家讲述了书法艺术的三大理论,分别是本质论、创作论和鉴赏批评论。他从古代书法的创作理论讲起,由赵孟頫与启功的百年对话引入,赵孟頫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但几百年之后的启功在《论书绝句百首》中反对赵孟頫的观点,认为结字最难,且书法不需要童子功,执笔也不需要注意方法。卢永璘认为,启功此言的原因是他是书法实践的大家,但是书法初学者还是要注意用笔和执笔的方法,遵循自古以来总结的“五字执笔法”。卢永璘总结用笔三要素分别为藏锋、提按、迟涩。藏锋的要点在于中锋、藏头和护尾;提按这一要素十分重要,以画艺入笔,虽有浑圆之意却欠提按之法,郑板桥的书法中就由于画法介入书法在写大字的提按方面略有欠缺;迟涩强调行笔时的“涩”,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用笔如与风对抗之力。

卢永璘作讲座

卢永璘梳理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中的用笔论,按照文章段落顺序对其主要观点进行详细分析。《笔阵图》强调用笔的重要性,提出书字先学执笔,并描述了不同字体的执笔要诀;强调筋骨肉之说,强调笔者书字多力丰筋为圣;阐述笔阵七图“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永字八法》对永字笔画进行了形象自然的描述:“侧法第一,如鸟之翻然侧下,勒法第二,如勒马之用缰”。

卢永璘认为,“永字八法”对“笔阵七图”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七图”中各笔画无名称,而在“八法”中对笔画都赋予了名号。“八法”选取简单常用的“永”字,将汉字笔画分列出来,便于学习。通过比较欧体、杨体与柳体的笔画练习,戈画与折画两个相对困难的笔画均被删去,这使“永字八法”的学习基础要求更大众化、普及化。《笔阵图》和《永字八法》这两篇书法理论文献出现的前后,先贤们还创造了许许多多书法中笔法重要性的形象性说法,例如: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铁画银钩等,有的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虽然不能说这些精妙的说法都源自《笔阵图》和《永字八法》,但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强调书法创作中用笔的重要性。书法笔锋、运笔都有讲究,一撇一捺都有独到的韵味,需要认真品味,仔细揣摩。

卢永璘以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作为讲座的结尾:

鹰隼侧蹲石坠空,阵云千里勒缰行。

枯藤老树盘弓弩,虿尾银钩趯剑锋。

铁策高悬鞭瘦骨,檀梳漫拢掠长风。

鸟啄香稻腾凌速,崩浪雷奔磔裂声。

在提问交流环节,听众表现积极。关于书法写作,卢永璘指出,初学者想要掌握书法运笔的疾和涩,需要由楷书练起,以涩迟为第一位,重在控笔,如同顶风写字以力拒之;练习书法力度时,还是要从练习古人真迹开始,“二王”的作品如《兰亭序》《圣教序》,重点关注控笔。

卢永璘赠送北京大学图书馆及现场听众六幅墨宝,展现了“以墨会友”的风范。

卢永璘向北京大学图书馆及现场听众赠送书法作品

祝帅在总结中认为,卢永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书法理论的相关性有着系统的思考。本次讲座所涉及的笔法理论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卢永璘的讲述让听众感受到了书法中笔法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并针对用笔的理论和技法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为听众对中国书法用笔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主讲嘉宾简介:

卢永璘,斋号湛庐,吉林九台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副系主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卢永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兼及书法理论的教研;出版论著、教材数种,译著、译文数种;任教北大40余年,出国讲学四年(次),总共开设课程12门,其中《文心雕龙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已被“超星名师讲坛”录制播放于网上。


转自:北京大学图书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