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夏天,“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开展,这是叙利亚文物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大型展览。
■ 近两百件(组)展品来自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贾颇勒博物馆、拉塔基亚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
■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深圳、成都、北京、太原、南宁、嘉兴、南京……它们“走南闯北”,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十一站巡展。
■ 明年它们会去哪里?它们什么时候回家?
本轮巡展的主办方之一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该中心主任谭平告诉记者:“这批文物明年仍将在中国巡展,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巡展具体事宜。”
在过去的三年里,这批文物的巡展路线是——
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021年8月4日至11月7日)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明的万花筒——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021年12月30日至2022年5月8日)
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022年6月24日至10月8日)
河北博物院:玫瑰国度——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023年1月19日至4月9日)
山西博物院:文明“叙”语——古叙利亚文明特展(2023年4月18日至7月9日)
广东省博物馆: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023年7月20日至10月20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023年11月21日至2024年1月21日)
宁夏固原博物馆:丝路“叙”语——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024年1月26日至3月31日)
嘉兴博物馆:文明的十字路口——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024年1月18日至4月18日)
南京城墙博物馆: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2024年5月17日至10月17日)
南宁市博物馆:叙说——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024年5月18日至8月18日)
从今年开始,这批叙利亚文物开始“兵分两路”,拆分成两组在不同的博物馆分别展出,因此展期上出现了重叠。这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为扩大展览影响力、满足博物馆个性化展览需求,让更多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到叙利亚文明之美的创新举措。
经过连续十一场、高水平高规格的巡展,这批文物中的诸多“代表”已经令我们感觉既熟悉又亲切。
比如那个眼眶深深、半裸上身,留着一把大胡子却穿着优雅半裙的青铜时代祭拜者雕像;比如那对永远一起出现在铁器时代壁画上的“好兄弟”,他们不仅戴着耳环,还像是画了眼线,双目炯炯有神,注视前方。
造型如水滴的旧石器时代手斧,边缘依然锋利;长翅膀的斯芬克斯在精美浮雕上面对面站立;还有珍珠贝母镶嵌画、彩色串珠链、梨形玻璃瓶和蓝色釉陶油灯,虽历经岁月磨洗,依然美得令人心悸。
叙利亚地处两河流域,距今数十万年至数万年前,这里已存在原始人类活动的痕迹。
公元前8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公元前3000年左右,叙利亚开始出现原始城邦国家;公元前8世纪开始,不同文明先后在此留下历史印迹,叙利亚相继被亚述、新巴比伦、马其顿、罗马、阿拉伯等政权统治,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巡展中出现的最古老文物,就是那把旧石器时代的手斧,距今50万年~30万年。手斧呈水滴状,上部尖而薄,下部宽而厚,左右两边和正反两面基本对称,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属于早期阿舍利文化的典型器物,也代表了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发现的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精美手斧,它们是迄今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
两河流域的核心区域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的中上游则穿过叙利亚的东北部地区,为叙利亚大草原带来珍贵的水源,也令这一带处于著名的“新月沃地”范围之内。
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马里古城,在4000多年前就已兴旺繁荣。从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前1759年,这座古城是两河流域的贸易中心之一,也是通往地中海的交通枢纽,非常适合收集和分发货物,就像一个公元前的“转运中心”,连城市的设计都接近一个完美圆形。
在马里古城考古发掘出的档案中,保存了超过25000块泥板,内容以账目记录和法律文书为主,其中描述了丰富的物资,包括珍贵的香料如香菜、孜然、藏红花和丁香。甚至还有冰,那是当时统治马里的国王从北部山脉运来的、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而那尊著名的“祭拜者雕像”(左上图)就出土自马里古城。石雕人像由雪花石膏制成,那条裙子的原型应该是羊毛所制,属于典型的苏美尔人服饰:一层层叶片状(或花瓣)纹饰,后部支撑成筒状,有点像草裙。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庙宇有很多这类小雕像,被置于庙宇内墙边的椅子上,代表着行政官、登记员、办事员和商人等社会富裕阶层人士。
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修建史一样,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本土文明政权,在公元前的纷纷扰扰中就已经全部落幕了。尼布甲尼撒二世治下的新巴比伦是其最后的辉煌。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居鲁士二世进入巴比伦,取代了巴比伦末代国王那波尼德的位置。
那些古老的城市继续存在,“它们永远被远离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帝国所统治。”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书中这样写道,“它们将先后置于居鲁士二世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帝国、罗马帝国以及帕提亚和萨珊的波斯帝国治下,直到公元7世纪被穆斯林征服。”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成为久远的历史,但它们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依然在我们身边,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吉尔伽美什史诗》,从钟表计时采用的苏美尔六十进制时间测量体系,到天使与魔鬼的传说……全世界都或多或少接收了一些来自那片古老土地的记忆。
时间会磨损记忆,而战火会摧毁遗址。叙利亚境内拥有3500多处古迹,其中许多都在近年来的战争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处,当属著名的帕尔米拉遗址。
“帕尔米拉”源于希腊语,在阿拉伯语中叫“台德穆尔”,原意均为“椰枣林”。这是一座沙漠绿洲城市,崛起于公元1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从巴格达出发,沿幼发拉底河前行,穿越沙漠地带至帕尔米拉,便可至大马士革或地中海沿岸各港口。
公元271年,罗马皇帝奥勒良东征帕尔米拉,在两场战役中击败了当时帕尔米拉的统治者芝诺比亚(Zenobia)女王,将她俘虏并带回罗马。在奥勒良的凯旋仪式中,女王戴着黄金镣铐被拖行示众,而曾在她统治下盛极一时的帕尔米拉,则已被劫掠并摧毁。
1957年,在修建叙利亚沙漠地带的石油管道工程中,施工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处地下墓穴,沉睡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帕尔米拉从此重见天日。在方圆约6平方公里的遗迹上,考古人员清理出塔楼、壁垒、墓穴、柱廊、雕像……以及多座宏伟的神庙。
1980年,帕尔米拉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帕尔米拉古城被“伊斯兰国(ISIS)”控制,城内的贝尔神庙、四柱殿和罗马剧院遭到严重破坏,著名的巴尔夏明神庙、贝尔神庙和凯旋门都被炸毁。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原叙利亚文物和博物馆管理局局长马曼·阿卜杜勒-卡里姆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一辈子都会记得巴尔夏明神庙被破坏的情景。”
令人欣慰的是:ISIS的势力被赶出帕尔米拉之后,多国专家随即启动了对帕尔米拉古城的修复:古城中的地雷被俄罗斯专家清除;法国专家借助之前对贝尔神庙进行三维扫描后留下的高精度数字化档案,完成了神庙的虚拟修复方案。
在叙利亚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战争期间,叙利亚政府从各省共转移或妥善安置文物30万件,占到叙利亚全部出土文物的九成以上,其中大部分被运到首都大马士革保存。
“极端分子把纸送进火堆,而我们竭尽全力,将其从他们手中抢回。争夺中,纸会被撕碎,但那总比烧成灰烬要强。”马曼·阿卜杜勒-卡里姆说,“当所有博物馆都重新开放了,我们就可以说,叙利亚危机结束了。”
转自: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