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回首,万事不愁。”11月12日,断更1200多天回归的李子柒发布了一条大漆视频,上线20分钟内就登陆了多个平台的热榜Top1,发布后5小时内播放量破亿,截至目前,该视频抖音点赞量超过900万。这条聚焦非遗漆器的“回归视频”,不仅让李子柒重回大众视野,也在网络上掀起了公众对于非遗话题的讨论。

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除静态展览外,还通过文化空间、戏曲、音乐、曲艺等相关表演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展现了非遗的当代价值与时代意义。

曾经,人们对于非遗的了解,更多的只是基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报道,而当下,非遗在传播形式上有了新的表达。据统计,目前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过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内容。

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为非遗带来了新的传播途径。《2024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平均每天有5.3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37场非遗内容开播。

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所展现出的非遗制作工序,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由此带动了一批消费者到当地体验非遗创作,其中产生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成为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忽视的问题之一,如何能够让人们更便捷地体验到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

AI、AR、VR、裸眼3D等“数智”技术的加入,使非遗有了更新的表达。在10月中旬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人们可以通过裸眼3D的方式体验非遗技艺景泰蓝制作的全流程;在大屏幕上沉浸式感受“蟳蜅女变装”;在百度百科AI非遗馆将个人照片上传至智能体,即可一键获取京剧装扮……

在一家博物馆中便可体验到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这就是新兴技术赋予非遗的新时代表达。

而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的核心载体是“人”。非遗的传播,离不开背后的“守艺人”。如今,非遗在传承人上也有了新的气象。据抖音发布的数据,过去一年,共有1428名认证的非遗传承人活跃在抖音上,其中30岁以下的传承人数量年增长72%。

“2018年,我跟王振兴爷爷学蓝印花布时,他的三个孩子也在跟他学染布,但是并没有从事这项工作,那时他认为孩子们首先要吃饱饭。”李子柒在采访中透露,而当她再次拜访王振兴时,却惊艳于老先生所染出的新产品。“这是我孙女帮我们做的设计。”王振兴自豪地说,孙女所设计出的极具时尚感的作品,十分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让老手艺跟上时代潮流并被市场所需要,能够在传承手艺的同时,吃上“一碗饭”,是每一位非遗传承者的迫切愿望。老手艺人对于非遗更多的是技艺上的坚守与传递,新传承人所肩负的则更多是要将非遗创新、传播下去。

新一代传承人相比于老一辈,更了解时代需求、洞悉消费市场,设计出的非遗作品也更易收获消费群体的青睐。

近年来,在消费端,非遗也带来了“购物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光聚焦于非遗产品。从线上销售来看,2023年淘宝天猫非遗相关产品的年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五倍多。今年“双11”,淘宝天猫非遗消费整体成交额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人均消费额同比去年增长超过10%。

无论是老手艺人的坚守还是新传承人的创新,无论是线上短视频创作还是线下博物馆中的非遗体验,都使越来越多人走近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老一辈手艺人“守”着非遗,新一代传承人“传”着非遗,如今,非遗正通过更新的表达,充盈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转自:青岛财经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