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剪纸为代表的非遗传承项目,如何开创新的精彩篇章?

为了回答这个萦绕心头已久的问题,前不久,徐汇区枫林街道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馆员、海派剪纸新锐石勤玲参加了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的“国潮·数字化非遗品牌智造研修班”。专家讲座、影视创意工作坊、产品设计工作坊、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工作坊等模块的研修,让她收获满满。

在小石看来,当下,非遗手工艺人传承珍贵技艺迎来不少焕新的机遇。“当然,每一门技艺都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找到最合适的创新支点。”

引入前沿数字媒体技术

激发创作灵感

城市周刊:听说你去年就有参加这一次研修班的计划,今年终于成行,感受如何?就你的个人体验而言,整个研修班期间,哪些研修形式可以给你带来更大的收获,也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

石勤玲:我们这个研修班的全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班”),多年来已经举办至第22期,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

据说,每一期研培班都会从全国各地、不同专业领域遴选非遗传承人来参加学习。这一期的学员共20位,来自云南、浙江、山东、河南及上海各省市。由于学员们大都本来就是传承人,在自己所钻研的领域都已经比较资深了。

因为班级规模不大,大家在一起很愿意碰撞和交流,希望能产生一些新的“火花”,而不是只在自己的领域里专精。主办方也非常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尝试跨界、组合,在课程的设计上很有针对性。

专家讲座模块主要讨论了“如何传承、传播非遗和传统文化”“前沿数字媒体技术如何助力非遗工艺的开发传承”。其中,老师对当下最新的媒体技术成果、业界前沿应用案例的介绍,给我带来很多启发。

微信小程序《青花古韵》《敦煌诗巾》,增强现实App《河图九色路》《汉唐之游》,WebGL应用《数字皮影动画虚拟仿真系统》等,都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当老师推荐了一些基于AI技术的设计图纸自动生成软件,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技艺试用起来。

城市周刊:设计图纸自动生成如何与剪纸结合起来?

石勤玲:经初步试用,我的体会是:这个结合起来的过程,就好比剪纸作品的创作多了一个智能助手。

设计图纸自动生成有赖于使用者输入的关键词。比如,我输入“请帮我生成一幅东方明珠的剪纸作品”,软件就会基于和“东方明珠”“剪纸作品”有关的历史数据,生成几幅图片供我选择。

这个过程耗时极短,一般30秒左右就能生成数幅图片供选择。如果看到可以触发创作灵感或者提供重要创作线索的图样,我可以保存下来;如果觉得哪方面还差点什么,可以追加要求、添加关键词。

随着关键词不断追加、调整,一种可能是所生成的图样会与我想要的状态不断接近,另一种可能是所生成的图样总感觉哪里不对,但图片生成过程本身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有时候,“怎么看怎么怪”的图样也可以成为激发灵感的来源。

有一次,我就用这样的方式生成了一批图样,同学在惊讶之余直呼:“石勤玲快把它保存下来,你看着它把图纸刻出来就是一幅作品了!”一开始,我也兴奋不已,但真操作起来,马上就发现了问题。

城市周刊:剪纸作品的灵魂是直接上手剪。

石勤玲:没错。一方面,我们可以提前打好腹稿或者草稿,计划好先剪什么、再剪什么;另一方面,剪刀在走线的过程中常有随机情形发生,比如临时改主意了、一不小心某条走线走过了头。通常来说,在过往的创作中,走线动作完全可以不因此停下,将错就错、借势再发挥都是可以的。

但AI不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生成的,它最多生成一幅看上去像剪纸作品的图画,更像一幅画,没有剪纸步骤上的考量,更不存在走线合理与否的顾虑。

剪纸技艺中还有阴阳结合的讲究,可以在一张完整的纸上用剪刀凭空剪出一阴一阳两幅作品。这一点,按照AI生成的图样剪是无法做到的。不过,AI创作模式在查询基础性资料、基于一个底稿不断叠加新想法、在不断试错中接近想要的状态方面有优势。如何利用这种优势辅助剪纸创作,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提升非遗手艺溢价空间

需要坚定不移的努力

城市周刊:在拓展非遗和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方式方面,你有新的收获吗?

石勤玲: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振伟老师有一番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认为,加强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非遗观”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他呼吁大家重视非遗手艺溢价空间的提升问题。

他带我们观看了一些制作精良的、关于非遗传承人技艺传承的纪录片和短视频作品,鼓励大家多多参与此类作品的创作,提高非遗符号的可识别度,围绕着非遗传承积极地开展产品化、二次创作等活动。

如今,可参与、有场面的体验式活动很受公众的喜爱。俞老师认为,这方面的好做法也可以化用到非遗传承领域,要让公众参与到你创设的场景中去,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互动性强的体验式商品。在他看来,“一定要坚持非遗技艺溢价不动摇,因为只有坚持了,你的发展空间才会一点点大起来”。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在专家讲座以外,研培班把“影视创意工作坊”作为本次研培的重要模块。

城市周刊:听说,“影视创意工作坊”鼓励学员们进行跨界合作。希望你们将多个专业领域的技艺结合起来、进行二次创作,并以短视频的形式介绍创作成果。

石勤玲:是的。在这份“小组作业”中,我的合作伙伴有香囊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孙美巧、上海漆艺铜雕非遗传承人何从刚。我们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很久,最终选定了以孙老师创制的百草山香佩为主,来拍摄短视频作品。

百草山香佩的设计灵感源自上海地标建筑——国家会展中心。它曾在第六届进博会新闻中心上海非遗客厅展出,荣获2023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和2023年上海伴手礼。人们总说:“找到了四叶草,就找到了幸福。”该香佩的形状正是以四叶草为载体,传递着美好的寓意。

我结合香佩造型、传达的美好寓意,融入上海剪纸与香囊制作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设计了一幅剪纸作品,作为整个短视频主视觉识别系统的一部分。

虽说整个任务的核心是短视频拍摄,但我们有待深挖、呈现的价值点并不局限于产品本身。恰如百草山香佩之所以能获得2023年上海伴手礼等殊荣,与香囊中的纯天然精油特色配方、孙老师独家研发的香囊锁香工艺不无关系。留香时间短是传统香囊制作技艺的一大痛点。孙老师团队通过技术攻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痛点。

从提升非遗手艺溢价空间的角度而言,孙老师团队下一步需要面对的挑战在于提高量产和完善定价策略。若不是与孙老师合作,我对这些问题或细节的认识还很浅显。通过此番学习与跨界合作,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我感到十分幸运。

鼓励跨界合作

碰撞出奇妙火花

城市周刊:可不可以这么说,因为短视频制作任务,打开了大家深化认知、开掘合作可能性的新窗口?

石勤玲:也让我们从跨界合作中受益良多。以前大家可能会认为,跨界合作主要是把不同领域的元素进行嫁接。事实上,在嫁接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加深对彼此领域的了解,不同领域元素的整合、既有技术的整合,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痛点。

往往在这样的节点上,非常考验大家合作共赢、开拓进取的决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同学所在的领域对我而言是一片全新的天地,能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创作,也为提升我的创作能力打开了一扇窗。

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家叶建明老师也是此次研培班的学员。与他联合创制“水舞龙,几何珑妙”玲珑杯的经历也让我受益匪浅。

叶老师在陶瓷艺术领域很有建树。同学们互相交流时,他对玲珑杯的介绍,触发了我将具有上海剪纸技艺特色的线条和造型艺术融入玲珑杯创制的想法。很荣幸,我的想法得到了叶老师的支持。

叶老师曾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个人工作室,近年来到山东青岛发展。在玲珑杯制作实体作品阶段,他特地赶往景德镇工作室,帮我选矿、炼泥、拉胚、利胚,请工人师傅帮我上釉。我因为缺乏经验,在第一次上手制作的过程中“犯错”不断,都在叶老师的帮助下一一化解。

在我们最终完成的玲珑杯上,仿佛可以看到水纹在舞动、龙纹呈现出凌厉之势。融入了刻纸技艺的几何纹设计,与玲珑杯本身的造型曲线巧妙结合。

在设计图稿的过程中,我们既考虑了材质与雕刻技艺特点的结合,又考虑到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喜好。希望这个作品所传达出的动感和酷炫氛围,可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非遗传承需要坚持文化自信,跨界合作让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深的体会。致力于将剪纸与高温瓷刻推向年轻人群,也是我们希望借由本次合作推动的探索方向。


转自:千龙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