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个累计阅读量超过1.6亿的话题“馒头对山东人的意义”,可见山东人对馒头的青睐。在青岛,有种比脸还大的馒头,堪称馒头界的“巨无霸”——王哥庄大馒头。“长者过寿要有寿桃馒头,婴儿百天要有金锁馒头,新婚宴席要有石榴馒头……”不同的馒头代表着不同寓意与祝福,王哥庄大馒头是当地世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制品,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精雕细琢的老手艺人们在传统花样基础上,融入地方元素,不断创新馒头的口感和造型,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亘古亘今、日新又新”是非遗的重要特点与发展趋向,这说明非遗不仅仅要宣之于展板、陈列于展架,更需要活态的保护与传承。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盘活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文化“两创”是绕不开的必答题。王哥庄也搭建起大馒头产销对接平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出“馒馒一家人”IP形象,衍生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发布《王哥庄大馒头团体标准》,为产品品质设下“一把尺”,塑造王哥庄“中国大馒头之乡”的产业名片。
截至2023年底,王哥庄街道已汇聚160余家大馒头生产商家,形成了产业集群。据统计,该街道全年消耗面粉超40余万袋,政府为扶持这一特色产业,发放了面粉与酵母的年度补贴共计230余万元。王哥庄大馒头2023年总产量近1.44万吨,创造了约1.2亿元产值,大馒头成了“金饽饽”。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人口不足5万的街道中,大馒头产业已为5000余名妇女提供就业机会,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王哥庄大馒头成功地将非遗生活化、时代化,将非遗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了地域与非遗的“双赢”。
当前,非遗有多火?
《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近年来,非遗消费呈现出了总体增长趋势,非遗消费圈正在形成。根据淘宝天猫平台公布的数据,2023年,非遗相关产品的年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从消费角度看,2023年在淘天平台购买过非遗相关产品的消费者达到2.49亿人次,同比增长11.7%;从供给角度看,2023年淘天平台上非遗商家数量达到3.6万家,同比增长17.6%。
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兴趣的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逐渐兴起。手艺人们也开始通过电商平台、文旅项目等渠道,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产品。青岛市也围绕和美乡村以及馒头、剪纸、百年大集等人文特产推出了各种游玩路线,以非遗赋能的新文旅样态,是融合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的创新策略,非遗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标识,能够强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辨识度,在传承的基础上将非遗元素融入地方文旅和商业发展中,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把非遗的经济价值激活,方能让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保护的队伍中来,非遗消费是非遗保护走向未来的重要路径,也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
转自:青岛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