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鲁山主峰北麓的褶皱里,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笔,书写了乡村振兴的齐鲁答卷。这个曾因闭塞贫困只剩70人的空心村,如今蜕变为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人均收入6.2万元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其"公司运作+村民入股"的共富模式更被列入世界旅游联盟扶贫典型案例。让我们循着十里桃花溪的源头,解码这座"鲁山氧吧"的振兴密码。
生态筑基:96%森林覆盖率铸就"天然氧吧"
中郝峪村坐拥2800亩山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6%,年平均气温26℃,溪流淙淙贯穿全村。村集体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砍伐狩猎,同时投资200万元建设生态步道、观景平台,让"鲁山氧吧"成为核心竞争力。如今,负氧离子浓度超城市30倍的清新空气,与"秀才盒子"传统手作体验共同构成生态旅游金字招牌。
产业破局:从"农家乐试点"到"全产业链运营"
2003年,村支书赵东强自掏1万元扶持5户村民试水农家乐,当年户均增收2000元。2012年成立幽幽谷旅游公司后,推行"四统一"管理(价格、服务、接待、标准),整合91家农家乐、10家金牌民宿,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闭环。2024年数据显示,村集体年收入突破4000万元,村民分红最高达8万元/户,外流村民返乡率超90%。
制度创新:"资源变资产"的股份制改革
通过集体产权改革,村民以房屋、山林、耕地入股,无资源者享"人头股",360名村民全部成为股东。独创"公司+单体承包+村民入股"模式:公司负责整体运营,村民承包具体项目,收入当日公开。2023年,村民人均分红1.5万元,更实现"三餐免费"的集体福利。
人才回流:青年创客点燃"新农人"经济
"80后"赵胜建返乡创立"郝峪青年创客中心",吸引23名大学生入驻,开发"云端农场"数字认养项目。2025年新增研学基地、非遗工坊等业态,带动村民掌握电商直播、研学导游等新技能,35岁以下从业人员占比达47%,较2018年提升32个百分点。
文化赋能:从"空心村"到"乡村研学目的地"
挖掘"丈母娘大碗茶""古法豆腐坊"等民俗IP,建成可容纳3000人的研学基地。2024年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超800万元。村史馆记载的明代建村史与"共富实践"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乡村振兴活教材。
中郝峪的振兴之路,印证了"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是育森林"的深刻哲理。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鲁山云海,照在村民新居的琉璃瓦上,这个曾"守着金山讨饭"的小山村,正以"户户有资产、人人有分红"的共富实践,为齐鲁大地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中郝峪方案"。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