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陇原大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上,东乡族人民用千年时光编织出一部活态文化史诗。这里每一道擀毡的褶皱都藏着游牧民族的智慧,每一段《米拉尕黑》的吟唱都凝固着丝路文明的基因。让我们跟随非遗传承人的脚步,揭开38项非遗珍宝的神秘面纱——从国家级技艺到县级民俗,这些镌刻在黄河岸边的文化密码,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续写着新时代的传奇。
东乡族小经文与叙事长诗《米拉尕黑》
作为东乡族口传文学的巅峰之作,这部用波斯文与阿拉伯文混合书写的史诗,以米拉尕黑与马芝璐的爱情悲剧为轴,串联起丝绸之路的商贸图景与民族融合史。65岁传承人马世英仍能完整吟诵全诗,其旋律被学者称为东乡族的《格萨尔王》。经抢救性记录,现存7卷手抄本被中国民族图书馆永久收藏。
东乡族擀毡技艺
这项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古老技艺,至今保留着用羊毛、松针、盐水三元素制作毡毯的原始工艺。传承人马黑麦演示的九道工序中,最震撼的是用脚掌反复揉搓羊毛的舞蹈式劳作,这种源自13世纪的技术,如今仍能制作出滴水不渗的防水毡房。2024年,东乡族擀毡工坊在巴黎非遗展引发轰动。
东乡族钉匠工艺
在达板镇,钉匠马阿西木家族世代守护着这门冷兵器时代遗存的金属锻造术。其独创的锻打淬火七步法,能打造出可弯曲90度不裂的东乡腰刀。2025年新研发的茶马古道系列刀具,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力学完美结合,成为收藏界新宠。
东乡族平伙
这种集体分食羊肉的古老习俗,至今保留着按骨节分配、用羊胃煮汤的原始仪式。2023年民俗学者发现,其分食规则暗合《周礼》八珍之礼,堪称活着的饮食人类学标本。每年开斋节,百人平伙宴仍在上科妥村震撼上演。
当东乡族老艺人用咪咪吹响《米拉尕黑》的旋律,当擀毡匠人的赤脚在羊毛上踏出千年回响,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非遗技艺,更是一个民族用生命守护的文化基因。正如五言诗所咏:这些深藏在黄河褶皱里的文明火种,终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共同成为东乡非遗的守护者与传薪人,让丝路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星空。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