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五指山的云雾深处,黎族先民以刀耕火种刻下文明的印记,用骨簪银饰编织千年的图腾。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开拓者,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将历史绣在黎锦上,将信仰烙在船型屋中,将智慧酿在山兰酒里。今天,让我们循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经纬,触摸《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的粗粝,聆听《黎族打柴舞》的鼓点,在《黎族竹木器乐》的悠扬中,解码这个民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的生命密码。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以山兰棉为线,植物染料为色,创造出双面绣、龙被等惊艳世界的工艺。其絣染技术堪称东方扎染的源头,201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茅草覆顶的倒扣船形建筑,是黎族适应热带雨林的智慧结晶。以竹木为骨架,茅草为肌肤,冬暖夏凉,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黎族打柴舞‌

源于舂米劳动的舞蹈,竹竿开合间演绎着原始的生命律动。被郭沫若誉为五指山艺术的明珠,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比蔡伦造纸更古老的技艺,用见血封喉树皮捶打出柔软布料,见证着人类服饰文明的起源,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黎族竹木器乐‌

鼻箫、灼吧、叮咚木等乐器,用竹子与木头演奏出天籁之音。其中鼻箫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东方单簧管。

 

当现代文明的浪潮席卷海岛,黎族非遗依然如千年榕树般根深叶茂。这些镌刻在骨簪上的符号,织进黎锦里的星辰,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让我们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经纬为线,以《黎族打柴舞》的鼓点为韵,织就一幅文化传承的壮锦——让船型屋的炊烟永远袅袅,让树皮布的纹理代代相传。正如黎族谚语所言:祖先的智慧像山兰酒,越陈越香。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