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烧肉、番茄炒蛋和火锅

澎湃新闻:如果请您给第一次来中国的欧洲朋友推荐三道中国菜,您会选哪些?

戴广坦:第一道是红烧肉。红烧肉是我每次回法国都会给家人们做的一道菜。上次我的姐夫吃了之后特别喜欢,一定要我教他怎么做。我还把生抽、老抽、冰糖都留给了他。现在每次有朋友来家里,他都会做红烧肉,每一次都很受欢迎。

第二道是番茄炒蛋。这是我来中国后学会的第一道中国菜,我请当时的宿管阿姨教我做。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用的都是很简单、很朴素的食材,烹饪方式也很简单,只需要一个锅、一把铲子、一把刀就可以做出来。我很喜欢番茄炒蛋带来的那种温暖和亲切的感觉,我觉得它非常能代表中国家常菜。

第三个推荐的是火锅,很能代表中餐的氛围,是一种热闹的聚餐方式。大家围坐在桌子旁,自己动手,互动感很强。

澎湃新闻:如果给中国朋友推荐三道有代表性的法国菜或者欧洲菜,您会选择哪些?

戴广坦:有一个叫Tripes à la Mode de Caen(卡昂式牛肚),是法国西部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牛肚菜肴。很多中国人到现在还会觉得西方人不吃内脏,其实我们吃,美国人可能吃得少一些,但法国人和德国人其实吃很多内脏。所以这也是一种偏见,其实西方人的饮食远比想象中丰富。这道菜在法国历史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传统,是非常经典的菜品,直到现在还在流行。

还会推荐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巧克力羊角。小时候每次上学路上,早上7点半都要买一个热乎乎的巧克力羊角包。法国的烘焙文化特别丰富,很值得体验。

再推荐一道欧洲菜——西班牙海鲜饭,南欧菜系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美食。它体现了南欧热闹、热情的氛围,能让人感受到欧洲多样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澎湃新闻:目前中国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免签入境已成为外籍人员来华旅游、商贸的主渠道。您的家人和朋友有没有来中国看看?免签政策对于他们了解中国起到了怎样的帮助?都去了哪些地方?

戴广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确实现在的手续很简单方便。我的父母来中国的时候,一周在上海,一周在云南,体验到了中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我父母对文化方面特别感兴趣,看很多庙宇、佛教的一些文化场所等等。他们来自法国的小城市,也喜欢自然风景。他们特别喜欢云南,对那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很感兴趣,而且云南的美食也是平时比较少接触到的中餐,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新的感受。

3、希望中国的地方特产走向欧洲

澎湃新闻:您近几年发布的视频除了家常菜系列外,还有一些中西方“功夫菜”的视频,比如法国的泡芙塔、中国的开水白菜等等。有一句话叫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结合您在中国和法国的经历,您对这句话有什么样的理解?

戴广坦: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其实我们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定性了什么民族、什么样的文化。很多文化的进步都是因为我们很早就开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其实人类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沟通最多、交流最密切的时期,所以我觉得互相学习和进步是非常关键的。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去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您如何看待中欧之间、中法之间,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民间层面的交流与往来?

戴广坦:我觉得交流越来越好,当然还有改进空间,有时还会有一些误会。但整体来说,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好。两个国家都在付出很多努力促进交流。政策层面的一些交流当然是特别重要,但是我个人感觉就是民间的这些交流其实是更重要、最重要的,因为很多误会就是因为对对方没有互相了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付出一些小努力。

现在的好处是,促进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多。所以我有信心,只要民间能够保持沟通,普通民众对对方有好奇心,就不会再出现像以前那样严重的矛盾。至于国家之间的矛盾,我觉得社会能够逐渐解决这些问题,我并不是特别担心。

澎湃新闻:您对中欧未来的50年有什么期待?我们已经走过了50年,对于接下来的50年您有什么展望?

戴广坦:对于下一个50年,希望双方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能够买到很多优质的欧洲产品和原材料。作为一名厨师,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同时我也希望,西方能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特产,比如一些食品。目前感觉中国出口的大多是玩具、高科技产品,或者是一些大宗商品,比如谷物。但像中国各地的特产,比如咸蛋黄、云南的蜂蜜、内蒙古的奶制品等,我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让西方人了解,使中国的地方特色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 END -


文章转自: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