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秋夜,全国多地笼罩在绵密的雨幕中。雨滴在窗玻璃上蜿蜒出透明的河流,把城市的霓虹晕染成水彩画。这个中秋,云层厚重得像是被打翻了砚台,却意外让我们的目光从天空收回,落向那些被忽略的温暖角落。虽然雨声淹没了拜月仪式,却让屋檐下的笑声显得格外清晰。 

厨房里飘来的蒸腾气,是团圆最古老的密码。母亲的手指在面团间翻飞,将芝麻、莲蓉和红豆沙包进圆润的皮里,就像把整年的牵挂都裹进了小小的模具中。孩子踮脚趴在灶台边,鼻尖沾着面粉,忽然说:妈妈,月亮是不是也像这样被云包住了?父亲笑着递来一块面团:那我们来捏个新的月亮。 

客厅的茶几上,青瓷碗里盛着切好的柚子,果肉晶莹如琥珀。奶奶戴着老花镜,用竹签挑出籽粒,动作缓慢却坚定,仿佛在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孙辈们围坐在她身边,听那些重复过无数遍的传说,这次却注意到她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像极了老柚子树干的纹路。

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我们重新定义了团圆——它不再是仰望天空的仪式,而是低头可见的烟火;不是千里共婵娟的浪漫,而是此刻共享的温情。当雨幕将世界隔绝成一个个温暖的茧,我们终于懂得:家从来不是某个地理坐标,而是这些微小瞬间的无限叠加。

这个雨夜,最动人的声音是什么?是家里锅铲碰撞的清脆,明灯下一家人欢聚一堂的欢声笑语,是父母看着归家儿女的幸福笑容,更是我们从小到大对中秋的温馨记忆。

当月亮被云层遮蔽,当天空阴雨连绵,我们才发现:中秋团圆从来不需要天象见证,只需一桌温热的饭菜,几双交叠的手掌,一张张幸福欢乐的笑容。

雨还在下,但茶壶里的水已经续了三遍。我们不再抬头寻找失踪的月亮,因为每个人的眼睛都亮着——那是母亲端来的桂花羹在碗里摇晃的光,是父亲递来酒杯里反射的光,是孩子用蜡笔在窗上画出的银色月亮。这个被雨水浸泡的中秋,最终在记忆里晒出了温暖的形状。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