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阿尔泰山的晨光穿透云层,哈萨克族牧民手中的彩线正绣出千年游牧文明的密码。从毡房穹顶的纹样到冬不拉琴弦的震颤,这些被时光淬炼的非遗技艺,正以鲜活姿态讲述着草原民族的智慧与浪漫。让我们循着马鞭扬起的尘埃,走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巡礼。
刺绣:指尖上的草原史诗
哈萨克族刺绣以“毡房为布,彩线为墨”,其纹样融合萨满图腾与伊斯兰几何美学。妇女们用羊毛线在皮革上绣出“生命树”“羊角纹”,每平方厘米可达12针密度的“千针绣”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阿肯弹唱:流动的诗歌博物馆
“没有诗歌的夜晚,毡房会感到孤独。”阿肯弹唱采用即兴对唱形式,艺人手持冬不拉,以《黑走马》等62首“阔恩尔”曲调即兴创作。2025年昭苏县展演中,48名传承人连续演唱8小时,创下最长即兴弹唱纪录。这种“口头文学”已建立数字曲库,收录超过3000首传统曲目。
叼羊:草原上的速度与激情
这项起源于13世纪的马上竞技,两队骑手争夺无头羔羊,需完成“空中抛接”“马背倒立”等高难度动作。富蕴县赛马场举办的叼羊大赛,参赛马匹时速可达60公里,观众常达上万人。2024年赛事中,骑手阿尔斯兰创下“单场连续抢羊7次”的纪录。
六十二阔恩尔:乐器中的民族记忆
由库布孜、斯布孜额等12种乐器组成的交响乐,音域横跨五个八度。2025年传承人培训班学员在萨尔阔布镇展演时,用改良的电子库布孜演奏《牧马人之歌》,传统音色与现代编曲碰撞出奇妙火花。
从绣绷上的经纬到琴弦上的颤音,哈萨克族非遗文化如阿尔泰山的雪水,既滋养着草原的现在,更流向世界的未来。当您抚摸刺绣的凹凸纹路,聆听冬不拉的悠长旋律,便触摸到了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